諸暨民間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一說法, 說明茶在諸暨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確實,檢視流傳諸暨民間的生活習俗,就算歲月改變,不少事物已經(jīng)今非昔比,但是我們生活中留存的不少與茶相關(guān)的東西,也就是地方性民間茶文化依舊不變。
在諸暨,贍養(yǎng)長輩和招待來客統(tǒng)稱“待茶待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則以“三餐茶飯”、“四季衣衫”如何做標準。招待不周,說聲“粗茶淡飯,請勿見怪”;向客人致歉意,總是說“不好意思,茶水都不吃就走,真格難為情”。“茶水”二字,在諸暨人的意會中包括所有食品。“茶”字內(nèi)涵豐富,外延是被遠遠擴大了的,如家中貴客臨門時,用以招待的點心有“紅糖雞子茶”、“蓮子茶”“桂圓茶”。凡用來泡飲之物也統(tǒng)稱為“茶”,如“菊花茶”、“金銀花茶”、“胖大海茶”。其中,有些是野生植物,有些是藥用植物。這里面包含茶之為用的歷史演變信息。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的茶葉是野生的,人工栽培是后來的事。最初的飲用法是生葉煎煮,后來才逐步改成曬、蒸、炒制,由煎改為沖泡。諸暨方言中“藥茶”不分,也折射出茶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之廣,地位之高。
當然,諸暨茶風俗流傳至今,最值得稱頌的是民間施茶以惠行人的義舉,這一舉動,現(xiàn)在酷暑天的時候,還可在一些街頭見到。舊時,因為諸暨地處山區(qū),“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構(gòu)造使得人們出行極度不便,于是諸暨境內(nèi)多見涼亭,這是為了方便路人休憩而建。于是,為解路人干渴疲乏之虞,民間施茶之舉順時而起。涼亭建造款項大多來自民間一家一戶的募捐,茶攤開支則大多為當時大戶之家的贊助或者當?shù)厣颇行排乃奶幓I集。泡茶的茶葉為粗茶葉,水為清泉水,喝茶用具為瓷碗,干渴之時,飲上一碗,可謂是人間甘霖。而且,人們此時在這里歇腳聊天,傳新聞,講故事,即能長見識又可交朋友,可謂益處多多。
此外,舊時諸暨民間還流行這一種“吃茶講事體”的說法,這是諸暨民間調(diào)解糾紛的一種方式。諸暨人歷來“好斗喜訟”,民事糾紛發(fā)生后,第一步往往是民間調(diào)解,由當時管轄部門請有威信且為雙方認可者充當仲裁者,雙方坐在飯店或者茶店內(nèi)陳述理由,最后由仲裁者定案;茶資由理虧的一方支付。這實在是民間司法的一種優(yōu)良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