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17~21mm,翅展38~43mm;雄成蟲體長14~19mm,翅展32~40mm。頭部及胸部黃褐色,頸板、翅基片黑棕色;腹部淡褐灰色。前翅淡褐色,基部有一大褐斑,亞端區(qū)前緣有一漏斗形大褐斑,基線褐色,從褐斑中穿過,內(nèi)線雙線褐色,波浪形,環(huán)紋及腎紋黃白色,腎紋外緣白色,中線褐色,粗,鋸齒形,后端與外線相接,外線黃白色,鋸齒形,齒尖為褐色和白點,腎紋與外線之間有明顯褐斑,亞端線黃白色,在2、5脈處內(nèi)凸,在5脈處內(nèi)、外側(cè)均有黑尖紋,端線為一列黑棕色長點,亞端線與端線間的后半帶棕色;后翅褐色,基部微黃。足深灰色。
卵:近圓球形,長0.8mm,乳白色。
幼蟲:初孵幼蟲淡紫色,各節(jié)間白色。老熟幼蟲體長36~50mm,頭部橙紅色,體紫褐色,背線、亞背線均為白色,前者很細,后者較寬。前胸背板及臀板黑色,由背線分開。腹部第九節(jié)背面在臀板前方有6個小黑斑,在背線兩側(cè)呈三角形排列,靠近背線的兩個斑很大。
蛹:長14~21mm,紅褐色,臀棘4根,中間2根細長。
生活習性
年發(fā)生一代,以卵在禾本科草上越冬。次年3月上旬卵開始孵化,3月中旬為孵化盛期。初孵幼蟲取食禾本科草,4月3齡幼蟲時蛀人竹筍中危害,在筍中生活約18~25天,5月上旬老熟幼蟲出筍入土結繭化蛹,蛹期20~30天,成蟲于6月上、中旬羽化。成蟲晝伏夜出,19時左右開始,交尾產(chǎn)卵,成蟲趨光性不強。卵多產(chǎn)于禾本科草下部枯葉上,單行排列于葉緣,每雌產(chǎn)卵380余粒。產(chǎn)卵后,枯葉卷起,將卵包于其中。初孵幼蟲爬行能力強,尋得合適食料后,即從基部蛀入,由下向上蛀食,被害草枯萎。當筍出土后幼蟲轉(zhuǎn)移其上蛀入筍尖小葉,蛀口外有綠色碎屑堆積。3齡幼蟲人筍內(nèi),啃食柔軟部分。幼蟲老熟后由筍側(cè)鉆出入土,筑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
(1)及早挖除有蟲筍,以減少蟲口基數(shù)。
(2)結合園藝管理清除雜草、鏟除產(chǎn)卵場所。
(3)幼蟲轉(zhuǎn)株危害時噴灑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0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3000倍液、每克100億孢子的青蟲菌5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
(4)保護利用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