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七子餅茶最早出現(xiàn)于雍正年間,又稱圓茶。是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勐海茶廠生產(chǎn)的一種傳統(tǒng)名茶,屬于緊壓茶。它是將茶葉加工緊壓成外形酷似滿月的圓餅茶,然后將7塊每塊重為357克的餅茶包裝為1筒,故得名“七子餅茶”。
成就云南七子餅茶特殊口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特殊的包裝—竹箬。“竹箬是產(chǎn)于云南大竹子上的筍干外殼。”云南地區(qū)土地肥沃,竹子生長得非常粗壯,竹箬片大且韌性強,透氣性也很好。“用竹箬包裝茶葉具有在運輸途中不易被損壞、防濕、過濾雜味等優(yōu)點,對七子餅茶的后期發(fā)酵轉化起到積極作用。”
與散茶不同,七子餅茶十分緊實,所以直接用沸水沖泡難以將緊壓的茶葉泡開。因此飲用前,須先將茶餅搗成小塊或碎粒狀,然后再放入茶罐進行醒茶,時間為一個月左右。所謂醒茶,就是讓茶充分氧化,令口感達到最佳狀態(tài)。之所以要進行醒茶,是因為餅茶里面的茶葉較撒面茶葉而言,不易接觸到空氣。因此,為了綜合里外口感的滋味,醒茶是很有必要的。搗碎擠壓茶需要借助茶針工具,將其從茶餅側面插入,然后輕輕撬起,茶葉就會自然脫落。如果從正面或背面用力,茶葉不僅不易脫落,還會破壞大量營養(yǎng)成分。
與白酒一樣,歷經(jīng)天長日久,普通的云南七子餅茶也會從平凡走向卓越。“每多放一年,它的品質及價值就會向上攀升一個檔次。”
那么,為什么這款茶是七子而不是八子或者更多?為什么每塊只重357克?
過去的普洱茶主要出口尼泊爾等地,這期間為了防止茶葉擠碎,方便運輸,茶商不得不對馬匹的負重和籮筐的容量進行預算。經(jīng)預算,一匹馬能負重的最大重量為60公斤,而一籮筐最多只能裝12筒,一餅茶357克,7餅茶就是2499克,2.5公斤,12筒總重30公斤,一匹馬馱兩籮筐,正好60公斤。
也有人說主要是清朝時候為了運輸、納稅、管理方便,制定了普洱茶七子餅的標準,一直沿襲下來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