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甜竹別稱黃間竹,為酸竹屬,是優(yōu)良的筍用竹種。其筍品質優(yōu)良、甜美脆嫩、高蛋白、富磷鈣、低脂肪。竹材堅韌,富含纖維,可整根使用或加工成各種農用品、生活用品。
黃甜竹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適生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要求土層較深厚、質地疏松、肥沃的酸性土。
其早產豐產栽培技術如下:
1.林分和林地選擇
早產高產筍用竹林應選擇陽坡、半陽坡、坡度20°以下、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秋冬季節(jié)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靠近居民點的純林,每1/15公頃立竹650~750株,平均眉徑大于3厘米,且分布均勻,林相整齊。1~4年生竹占大多數的林分。
2.林地管理
(1)深翻 6~7月份新鞭尚未生長時深翻,對鞭根損害小。第一次深翻的深度應盡量在30厘米以上,并挖除竹林內的石頭、竹蔸頭、樹樁頭和老鞭,并注意保護好新鞭壯齡鞭。第二次深翻的深度25厘米左右,若碰到竹鞭,應盡量避開,不要強行深挖。
(2)除草松土 1年需2次,6~7月1次,9~10月1次,深度15厘米左右,但墾復當年1次即可。
(3)加土 有條件的地方應適量加蓋客土,尤其是對竹鞭淺浮甚至裸露的地方要盡量加蓋。坡度較大的地方可采用階梯增土法,即把筍用林修整成似梯田狀后,每年在松土的基礎上,把梯壁上的雜草、竹葉和土填于梯帶內,階梯內土層逐年加厚。但加土要適量,否則土層太厚會影響筍早出。
3.施肥
①出筍肥,即2~3月份結合挖筍施速效肥,在挖過筍的穴內施入尿素10克左右,以補充由于大量出筍所消耗的大量養(yǎng)分。②行鞭肥,在6~7月份結合翻土施入,以氮肥為主,每1/15公頃施入尿素50公斤。若施氮、磷、鉀復合肥則效果更佳。③孕筍肥,于9月份每1/15公頃施入100公斤復合肥,以促進竹林孕筍。④增溫肥,在11月上旬林地覆蓋前,每1/15公頃施入4000公斤的有機肥,讓其發(fā)酵產生熱量,改善土壤結構。
4.竹林管理
對老竹、弱小竹進行更新,使竹林保持一定的密度和年齡上的梯級結構,促進竹林生長。每年要留筍養(yǎng)竹,砍竹要留大砍小,留稀砍密,留四(年生)砍五,5~7年生填空,經過幾年的調整使林分的每1/15公頃密度保持在700株±50株,其中1~4年生竹各占25%。且具有較合理的均勻度,葉面積指數在4.8以上。
5.筍期管理
(1)合理挖筍 黃甜竹以產筍為主要目的,挖筍要做到“初期筍全挖,盛期筍選留,末期筍挖光”。初期可隔幾天挖1次,隨著氣溫的回升,逐漸縮短挖筍的間隔時間。
(2)適時留養(yǎng) 母竹留養(yǎng)應選擇在盛期進行,此時留養(yǎng)新竹,有利于豐產竹林結構的形成。留養(yǎng)母竹要堅持年年進行,并注意母竹質量和分布均勻。
6.水分管理
黃甜竹筍中水分含量達90%左右,筍芽分化期和竹筍生長期都需要大量的水分。福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11月至次年1月降雨少,林地干燥,不利于筍芽的生長發(fā)育,因而覆蓋前應澆透水或引水灌溉,讓表層20厘米的土壤濕透,以滿足竹筍生長的需要;8~9月是筍芽分化期,若干旱少雨,也要設法澆水或引水灌溉,促進筍芽分化。
7.溫度控制
當地表(10厘米土層)溫度低于13℃時,低于這個溫度,黃甜竹筍就無法長出地面,要運用雙層覆蓋技術即發(fā)熱物+保溫物(谷殼)提高林地溫度,覆蓋厚度各20厘米,一般覆蓋10天后地溫可達16~21℃,且基本穩(wěn)定。(牛糞+稻草)覆蓋后40天,黃甜竹筍就可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