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區(qū)的茶小綠葉蟬多為假眼小綠葉蟬,分布我省各產茶區(qū),是我省當前茶樹上嚴重害蟲之一,常在條件適宜時危害成災,無茶可采;以成蟲、若蟲刺吸嫩梢汁液,使受害芽葉葉緣變黃枯焦,葉脈發(fā)紅,生長停滯硬化,甚至脫落,受害的芽葉制茶易碎,味澀,品質差,除危害茶樹外,還為害多種作物及雜草。
特征與習性
茶小綠葉蟬成蟲體長3-4毫米,綠色或黃綠色,頭略成三角形,復眼灰褐色。卵:新月形,長約0.8毫米,初為乳白色,后轉為淡綠色。其若蟲淡綠色至淡黃色,頭大而后端瘦小。一年發(fā)生代數(shù)因地區(qū)、年代不同,一般6-13代,滇南茶區(qū)無越冬現(xiàn)象,于茶叢下部幼葉上活動,怕陽光直射,多躲于葉背為害,卵散產于嫩梢組織內,約80%左右的卵產在一芽二葉內,在時晴時雨的氣候條件下最易發(fā)生成災,多雨或干旱條件下對其發(fā)育不利,發(fā)生量小。由于茶小綠葉蟬怕陽光,在嫩梢繁殖為害,故一般嫩梢多,蔭蔽、雜草多,間作不合理的茶園最易發(fā)生,也是歷年嚴重為害最早地段。
防治方法
1、農業(yè)防治和物理防治。分批多次及時勤采,降低蟲口密度。及時除草,減少蟲源。近幾年省茶科所用黃色粘蟲板(紙)誘殺效果較好,而且屬于無害化防治,建議采用。
2、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保護茶園自然天敵或放置人工養(yǎng)殖的天敵,充分發(fā)揮天敵對其種群的控制作用。
3、藥劑防治。不同的茶園選用不同的農藥包括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主要有:2.5%魚藤酮300~500倍;百蟲僵600~800倍;愛禾0.3%印楝素乳油300~500倍液;0.3%苦參堿水劑1000倍;云菊5%天然除蟲菊素乳油1000~1500倍;蘇特靈400~500倍;ao-318茶葉清園劑100~200倍; 10%吡蟲啉4000~5000倍;35%賽丹1000倍;2.5%聯(lián)苯菊酯乳油1500~2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