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評茶中,通常從五個方面——專業(yè)術語稱“五項因子”對茶葉進行綜合判斷。
第一項、外形審評(干評)
指干茶的外形審評,簡稱“干評”。主要看:形態(tài)、色澤、整碎、凈度、老嫩度。
后面四項歸為內(nèi)質(zhì)審評,是指茶葉沖泡后的審評,簡稱“濕評”。
第二項、湯色審評(濕評)
包括茶湯的色度、亮度和清澈度。一般在10分鐘內(nèi)觀察湯色較好,因茶湯會受溫度和時間影響,導致湯色有所變化。鮮葉中主要的呈色物質(zhì)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素、花青素、花黃素等幾類。
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素是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所以其保留量與干茶和葉底色澤有關。但是,葉綠素受熱后,一部分轉變?yōu)槊撴V葉綠素,參與干茶色澤的構成;少部分會產(chǎn)生水解,轉變?yōu)橛H水性,進入茶湯影響茶湯色澤?;S素、花青素為鮮葉中的主要水溶性色素,易被氧化而變成橙、紅色,甚至褐色等各種氧化產(chǎn)物,直接影響綠茶的色澤。
決定茶湯色澤的主體物質(zhì)還有茶多酚。鮮葉中的茶多酚是無色或近于無色的,在制茶與存放過程中,茶多酚因氧化導致顏色由淺變深,最后變得暗沉。
第三項、香氣審評(濕評)
指嗅聞沖泡后茶葉散發(fā)的香味狀況,包括純異、香型、濃淡、鮮陳、持久性等。
最適合于人聞茶香的溫度是45℃—55℃,溫度過高會燙傷鼻腔,溫度太低香氣會變的微弱,難以鑒別香氣。審評時,將整個鼻部探入杯內(nèi),使整個鼻部充分感受香氣的變化。聞香的時間是2—3秒。
第四項、滋味審評(濕評)
審評茶湯滋味,是用舌頭不同部位充分感受茶湯滋味,以此來辨別茶湯的純異、濃淡、醇澀、鮮陳、爽滯等。
品嘗茶湯的適宜溫度也是45℃—55℃。茶湯入口后,需停留3—4秒,味覺不靈敏者,可嘗味2-3次。茶湯審評中,由于沖泡時間較長,茶味有所加重,這對于初學者和喝茶較少的人來說,剛開始會難以接受,所以要慢慢體會。
第五項、葉底審評(濕評)
葉底指的是茶葉經(jīng)沖泡后的茶渣。葉底審評包括茶葉嫩度、色澤、整碎、大小、凈度等。
對于發(fā)酵類的茶,還要看發(fā)酵度是否均勻;對于采大葉的茶,主要看葉片的肥厚度。茶葉類型不同時,葉底的標準稍微有所差異。葉底的評判,可將茶葉的原料展露無疑,原料標準如何,大部分決定了茶葉的等級。
根據(jù)五項因子,對茶葉等級的高低進行綜合評價,最后就有了正確的答案。每一款茶的審評,無非是跟原料、工藝、存放時間有關。對于初學者,一定要具備專業(yè)知識,這樣,審評時具有正確的感官,就不會導致結果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