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啜香,不僅僅是為了飲茶,更是企冀尋覓其中的廣大博深的韻味。自古以來,品茶都是一件修身養(yǎng)神,平心靜氣的賞心雅事。雨后的下午,約上幾個朋友,躲開塵世的喧囂,走進典雅古樸的茶室,聆聽著古箏舒緩音樂的悠悠旋律,看茶藝高手的高超表演,不失一種悠閑自得的崇高雅興。
那些精巧的茶壺、茶杯、小勺和茶盞,在藝人的手中,仿佛注入了生命和靈性,整個布茶過程如行云流水般,云霧繚繞,茶香氤氳??粗⌒愕呐杷噹煹木恃堇[,心中的茶韻在悄悄涌動蔓延,茶香的飄渺,猶如深谷的幽蘭,若隱若現(xiàn),清清淡淡;淺啜細酌,閉目品味,玄奧的喉韻與舌感共鳴,玄遠的茶思與啜香悠長。
對茶文化的概念,我的理解,廣義是指整個茶葉發(fā)展歷程中有關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因此,我們研究茶文化,不僅是要研究茶的生長、培植、制作和衛(wèi)生保健作用等,而更重要的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
我想,茶文化的核心應該包括茶藝和茶道。“茶藝”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七十年代的臺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出現(xiàn)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后,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zhì)、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huán)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更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談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便成為一門藝術。
因此,我覺得,喜茶人不但要科學地泡好一壺茶,還要學會藝術地泡好一壺茶。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鑒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guī)范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xiàn)為儀表的美與心靈的美。儀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tài)、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nèi)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tài)、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nèi)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所以,茶葉沖泡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茶道”的表演藝術。
那么,茶藝與茶道有什么區(qū)別呢?我理解,所謂茶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而茶道,則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和茶韻。有道而無藝,那只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jié)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zhì),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zhì)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果。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我們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這就是茶文化顯而易見的社會功能,使我們知道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xiàn)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們走進現(xiàn)代的茶藝館,并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閑,可以說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
品茶,一是可以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側(cè)重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zhì)和文化修養(yǎng);二是可以以茶敬客,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側(cè)重于人際關系的調(diào)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三是可以以茶行道,凈化社會風氣。在當今的現(xiàn)實生活中,商品大潮洶涌,物欲膨脹,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人際關系趨于緊張。而茶文化是各雅靜、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們繃緊的心靈之弦得以松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
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和茶韻,提倡和誠處世,以禮待人,對人多奉獻一點愛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會風氣的凈化。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探討茶藝知識,以善化人心;體驗茶藝生活,以凈化社會;研究茶藝美學,以美化生活;發(fā)揚茶藝精神,以文化世界。所以,這里所說的“茶藝文化”,實際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清清一杯茶,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一杯柔之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