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準備入門物聯網技術的朋友,或者物聯網專業(yè)的同學,總是會先問一個問題:“什么是物聯網?這東西有什么用?”或者:“為什么我感覺這專業(yè)和計算機沒什么區(qū)別?”或者“物聯網專業(yè)怎么考研?” “怎么就業(yè)?” “我怎么感覺像是一只被坑了的小白鼠?” “似乎物聯網換湯不換藥?”“我應該怎樣學習物聯網?” 等等等等
物聯網技術前景很好,而且我也不是在忽悠人。下面就來回答以上的問題
首先來解釋下物聯網。物聯網是一種信息收集技術,在第一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的信息存儲和分析能力、第二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的信息共享和傳輸能力之后,它作為第三代信息技術,帶來了效率的信息收集與融合、智能化決策能力。它的組成可以列為傳感器、rfid、語音識別等識別方式+智能控制、自動化等執(zhí)行機構+互聯網。簡單地說,物聯網就是采集物體的狀態(tài)信息以及它所處的環(huán)境信息,并上傳至網絡,實現物體仿佛有了“視覺”、“聽覺”等等感知能力,而且仿佛會“說話”,因此連接到網絡后,就變成了所謂“物物相連”的網絡。
物聯網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有感知能力的感知層;傳輸信息的網絡層;匯總、融合并處理信息的應用層。
說到和計算機專業(yè)的區(qū)別,和中學課本一樣.....我們從概念入手。物聯網顯然比計算機革新了兩代,但是現在的計算機專業(yè)肯定不可能只教大家如何玩轉一臺機器。物聯網專業(yè)和通信工程、網絡工程等專業(yè)有一定相似,但是細細分析專業(yè)的教學計劃,會發(fā)現其中多出了傳感器、rfid、自動控制等課程,這就是主要區(qū)別之處,可以說涵蓋了其他某些專業(yè)的內容,并作出了拓展。
在大學專業(yè)這方面,需要重點強調的是中國的背景。中國很多高校爭先恐后地開設這門專業(yè),并且基本上放在了計算機學院或者信息學院,少量在自動化學院等,所以教育部門還是比較強調物聯網技術在第二代信息技術上的教學。當然了,在前兩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中,中國都是處在落后的劣勢地位。因此,物聯網工程專業(yè)畢業(yè)以后的學生,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從事物聯網系統(tǒng)平臺的軟件開發(fā)工作。至于其他的,屬于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制造業(yè)、機械專業(yè)、生物專業(yè)、無線電專業(yè)等等。所以大家必須注重與這些專業(yè)的溝通和交流。
下面來說說應用,和以往一樣....我們從概念入手。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最值錢的就是信息,最值錢的手段就是信息收集和處理。再去看看物聯網技術的概念,或許你瞬間就明白了。這樣我就不用回答那個“小白鼠”的問題了。信息收集能力,要歸結于傳感器、rfid、語音指紋虹膜人臉等識別技術。這些識別技術不僅僅是look cool,而且關鍵是信息收集效率極高,這樣就帶來了很多的工作崗位,以及競爭力:誰的能力更加快準狠。而信息處理能力,就要取決于軟硬件配合、信息傳輸能力和系統(tǒng)平臺的處理能力。而這方面,大部分是由計算機專業(yè)、程序員、網絡數據庫等工程師來勝任,同樣,也有很大的人才需求。
等你看明白物聯網技術以后,說這是換湯不換藥時,我們就來到了這個問題:物聯網是新是舊?再一次,我們回去看概念。你可以說傳感網在越南戰(zhàn)爭的時候就已經應用于軍方、也可以說rfid好多年前就被使用于物流、亦或是掏出二十幾年前的熊貓牌電視遙控器和我說紅外已經老掉牙,但是我同樣要反駁你,技術可能早就出現萌芽,但是思想和整體化變革的趨勢當時還遠遠沒有出現,或許你早就知道了條形碼,但你不一定知道三維碼;或許你從小就在食堂刷卡吃飯,但你不一定知道現在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刷卡”可以做到不停車收費。我的意思是,技術在思想的指導下會有更快的發(fā)展,同樣,在新理念的作用下,新技術也在不斷被催生。沒有哪樣新事物完全擺脫了舊世界的影子,你需要真正領會它脫離于舊物而熠熠生輝、獨樹一幟的關鍵,才可以駕馭它、玩轉它。
對于怎樣學習物聯網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看一下這個概念,在把握整體思想的基礎上,給自己細分一個方向,好好去研究,一旦選定方向,就沒必要成天把“物聯網”掛在嘴邊了,但是同時也不要忘了它只有放在“物聯網”這個整體中,才能發(fā)揮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