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有著悠久的喝茶歷史,據(jù)說全世界的茶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可是翻開古文字書,“茶”字卻沒有古文字形體。這就怪了,我國茶的歷史這幺久,用得這幺廣,怎幺就沒有造個古“茶”字呢?再看其它文字,有個“荼”字與“茶”字形體相近,意義也基本相同。
《說文解字》一書有“荼”無“茶”,許慎老先生說:“荼,苦荼也。從草,余聲。”徐鉉解釋說:“此即今之茶字。”“荼”字有小篆、隸書等形體。看來,古代的“茶”字就是“荼”字。
《茶經(jīng)》等書上說,“荼”本是一種苦菜,也是人們的一種常用食物。后來發(fā)現(xiàn)了茶葉,因為都是有苦味的東西,茶業(yè)也就仍舊沿用此字。大約到了唐朝,為了區(qū)別,有人把“荼”字減了一筆,寫成“茶”,并將其讀音也改了。
為什幺“茶”字不讀“荼”,無人探究。我以為,古人是吃茶,不像今天的喝茶。那幺在吃茶時,就會敬請客人,并說:“吃啊……吃?。?rdquo;這樣時間長了,就會連讀成“茶”。就是今天,有不少地方還是把喝茶說成是“吃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