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剛跨入茶行業(yè)門檻的茶界小白,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場景:朋友帶來幾款好茶一起分享,茶湯入喉下肚大家開始交流。
在別人“番薯香馥郁、雪梨香清甜、梔子花香濃郁”的感嘆中,你只能發(fā)出“對!對!對!”的感嘆,并伴以頻頻點頭,表示肯定。
——還不是吃了“沒文化的虧”
這一期,就讓小寶帶你們一雪前恥,邁向品茶達人的隊列。
茶葉香氣到底是什么?
茶葉中的芳香物質是茶葉中揮發(fā)物質的總稱。
在茶葉化學成分的總含量中,鮮葉中的芳香物質含量為0.03%-0.05%,雖然含量不多,種類卻不少。光鮮葉中的香氣成分化合物就有50多種,經(jīng)加工后綠茶中的香氣成分化合物可以達到200多種,紅茶則有400多種。
這些茶葉香氣的化學成分大致可以為脂肪類衍生物、萜烯類衍生物、芳香族衍生物和含氮、氧的雜環(huán)類化合物。除此之外,茶葉內含物質中的某些氨基酸帶有花香,果膠在焦化后具有焦糖香。
比如我們覺得綠茶有青草氣,其實就是順-3-已烯醇這種低沸點香氣;而抹茶中的海苔香氣,則是二甲硫;祁門紅茶的薔薇花香,便是香葉醇。
好了,我知道看到這里的你應該已經(jīng)開始頭疼了。
總而言之,香氣類型可以大致分為:毫香型、嫩香型、花香型、果香型、清香型、甜香型、火香型、陳醇香型和松煙香型。
茶葉的香型也分好壞?
作為構成茶葉品質的五大因子之一,香氣在茶葉審評中占有重要位置,通常要經(jīng)過三次聞香來做判定依據(jù)。
step1茶葉開湯后,需要熱嗅來判定香氣的純異,看茶葉是否與應有的香氣一致,是否夾雜其他異味;
step2等到溫度下降,可以通過溫嗅來判定香氣的高低,比如濃、鮮、清、純、平、粗;
step3待茶葉徹底冷卻后,則通過冷嗅來判定香氣的持久性,香氣持久是好茶的標志之一。
在審評中,以香型高雅純正悅鼻,余香經(jīng)久不散為好;以淡薄、粗老、低沉為差;有焦、霉、餿氣者為次品或劣變茶。
所以下次喝茶時,不妨先別急著發(fā)言。仔細品完茶的香味后,再從香氣的純異、高低和持久度來評說。
是什么影響了茶葉的香型?
在上一期小寶曾介紹過,被小綠葉蟬叮咬過后的東方美人有著獨特的果蜜香,這是外界對茶葉香型的影響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茶類、產地、季節(jié)、加工方法不同,都會形成與這些條件相應的香氣。
高山茶香氣通常優(yōu)于平地茶
這是因為高海拔茶園具有相對低溫、高濕和多云霧的氣候特征,有利于維持新梢組織中高濃度的可溶性含氮化合物,增加了照射茶園陽光的漫射效應,有利于芳香物質的形成。
而施用有機肥和大棚覆蓋均利于茶葉香氣物質的組成和含量,且葉面噴施效果優(yōu)于根部澆灌。
加工對茶葉香型的影響更為顯著
炒青綠茶因殺青時間較長,保留苯甲醇、香葉醇等高沸點成分以及熱物理化學反應生成的吡嗪、吡咯等焦糖物質,通常具有栗香或清香;蒸青綠茶因蒸青時間短,低沸點香氣成分含量較高,青氣明顯。
烏龍茶的做青前期,適當曬青和輕搖青、中低溫變溫做青、高濕及適宜的葉層氣流速度等,均能有效改善做青微域環(huán)境,有利于烏龍茶優(yōu)良香氣品質的形成。
茶葉香型千變萬化,只有一個“喝”字是真理。下次想不起形容詞,不妨掏出這張圖來參考一下!
七夕將近,鋪天蓋地的節(jié)慶氛圍讓空氣中彌漫著一陣甜甜帶酸的香氣。
紅亮的湯色,鮮嫩的甜香,醇厚甘爽的口感,這大概便是愛情九曲紅梅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