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園必須有水,如何理水,如何搞好水景園的水生植物的配置?筆者從理水的理念及水生植物的配置方面作以闡述。
關鍵詞: 設計 理念 水生 配植
從殷周時期的“靈囿”作為中國園林的起源,歷經(jīng)秦漢時期的建筑宮苑,唐宋時期的寫意山水園,元代的大內(nèi)御苑的太液池,到清代保留下來頤和園,體現(xiàn)了我國自然山水式園林的風格。法國巴黎路易十四世建筑的凡爾賽宮苑作為西方規(guī)則圖案式園林的代表。中西方對待園林的理念有著不同的觀念,我國園林的“師法自然”、“中得心源”的手法與西方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是相反的兩種觀念。現(xiàn)代社會的庭園水景觀應總結(jié)我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經(jīng)驗,汲取世界各國園林的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模山范水、集廣思議”。
園林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反映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西方流傳著許多希臘神話,神話把人神化,描寫的神其實是人,結(jié)合西方雕塑藝術(shù),在園林中把許多神像規(guī)劃在園林空間中。而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傳說描寫的神仙往往在名山大川中,所有的神像在園林中應用一般供奉在殿堂之內(nèi),而不展示于園林空間之中,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決定不同的園林風格的園林形式。
園林作為一種虛擬化的現(xiàn)實,把自己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付諸于現(xiàn)實,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見證,也是“師法自然”、“中得心源”的意念回歸。明代計成就的《園治》中提出,園林應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天然圖畫”。造園應做到富于激情畫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美國歐姆斯特德的“landscape·architecture”把藝術(shù)用于改造和美化自然之論。以生態(tài)學的原理與實踐為依據(jù),將是園林設計的必然發(fā)展。
宋代郭熙的對水的特性是這樣描述的“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四環(huán),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欲扶煙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生輝,此之謂活體也”。綜觀前古,水因泛濫而理,大禹治水,李冰父子與都江堰,到而今理而之理,理而后理,角度不同罷了。郭熙對水的認識有三遠:“聚者遼闊,散則縈洄,前者曠觀,后者微觀”;“近岸曠水,曠闊遙山,有煙霧”;“一片大明,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為幽遠。”“水之三遠:曠遠、幽遠與迷遠”。這是從視覺上對水之觀的評述,也是現(xiàn)代園林理水設計效果的最高主旨,水景的表達效果有此三遠足夠,但切忌堆之砌之,一景難達三遠,必有取舍。
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生態(tài)平衡是自然問題,也是當今社會的經(jīng)濟問題、社會問題?,F(xiàn)代庭園的水景必須從生態(tài)的角度來定義,水景在國外尤其是美國,近幾年得到長足發(fā)展,如今在美國庭園水景已成為一種時尚。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水景設計必須取之精華,站在時代的高度,立意長遠,師夷長技。
一、立意相地,神來之筆
立意是總設想、總意圖,反映了園主的指導思想;相地是園主在選擇園址的過程中,已把構(gòu)思與自然條件、社會狀況、周邊環(huán)境等因素作綜合比較、篩選,立意與相地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設計師綜合以上兩種因素,獨具匠心,謀而后劃,取精擇髓,取意究天,擇景自然而然,形而上的主觀意想,形而下的客觀表述。
二、立意在先,立在筆先
柳宗元的愚溪園,園中景物皆以“愚”字命名,愚池、愚丘、愚島、愚泉……一愚到底,是天生之愚還是不滿仕途之愚?揚州個園之“無‘個’不成竹”,暗喻主人具有竹子品格的清逸和氣節(jié)的崇高。承德避暑山莊的“卷阿勝境”意在追溯君臣唱和、忠君愛民的思想,從而標榜清朝的“扇被恩風,重農(nóng)愛民”的境界。無水不成園,曲水繞綠蔭,以意定意,靜而后意,定而后意,安而后意,慮而后意,取其意而意,意在筆先。
三、情因景先,景為情造
王夫之的《姜齋詩話》有云:“情景各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蘇州滄浪亭有一名聯(lián),其上聯(lián)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從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家宮苑的理水,一貫沿襲“一池三山”的模式,然而并不是簡單的沿襲重復再現(xiàn),而是“巧于因借”、“精而合宜”、“景到隨機”、“因景而成”,通過不同形象的探微,尋找出傳統(tǒng)中的“一法多式”、“有法無式”的意境,根據(jù)社會狀況,經(jīng)濟資源、社會人文、地形條件、環(huán)境條件,創(chuàng)造生動、精彩、多姿的理水藝術(shù)表象。
四、一池三山,理及精微,取其“絕”
自秦始皇在長生池作三仙島后,歷代帝王多崇尚“一池三山”之法。元代大內(nèi)御園的大液池中三島布列,到明代的太液池一分為三,由北海、中海、南海組成,聯(lián)結(jié)瓊?cè)A島、團城、南臺而成“一池三山”。清乾隆帝為母祝壽而建的清漪園(又稱頤和園)在湖島藝術(shù)處理上不重復同一水面內(nèi)留三島,而是分三個水面,由三個水面組成一個大湖面,形成湖、堤、島的新的“一池三山”新形象。這是歷史的延續(xù),也是藝術(shù)的凝煉。一脈相呈,有破有立。七世紀時,日本園林中的水景設計,也常有蓬萊三島的布局,形成日式的“一池三山”。18世紀西藏拉薩的羅布林卡的七世達賴喇嘛的夏宮,在湖心宮建成藏式的“一池三山”,足見藝術(shù)的感召所極致,無國度界限,無民族界限,“有法而無式”。
五、隨景隨勢,師法和諧、取其“融”
1、主賓有序,自成一統(tǒng)
水系要“疏水之去由,察水之來歷。”水體要有主次大小之分,并做到山水相連,相互掩映,“模山范水”,創(chuàng)造出大湖面、小水池、沼、潭、港、灣、灘、渚、溪等不同水體并集結(jié)成一體系。
2、曲垂相呈,收放有致
水體的岸邊、溪流的設計,注重“線”藝術(shù)。天際線如“纖纖乎似初云出天崖”,湖岸線如“落落乎猶眾星列云漢”,因地相宜,結(jié)合駁岸工程的需求加以綜合曲垂與收放。山東省費縣是中國奇石之鄉(xiāng),奇石瘦、透、皺、漏,位于其東郊的山東新時代藥業(yè)公司,在水景設計中便天然獨具,取其境內(nèi)的集千奇百巧于一身的天然湖岸石,“體”上無曲無垂,“面”上似曲似垂,“線”上若曲若垂,“點”上曲曲垂垂。有“懸纖藏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午蛇擎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jù)槁之形……”曲與垂已達匹配之極致,為駁岸而非駁岸,收放有致已達天然之境界。
3、虛實相間,陰陽相駁
水景設計講究“知白守黑”,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陰陽相駁,犬牙相差、景致萬變。虛實相間,陰陽相駁,旨在增加水面的層次感,又組織了水面的空間。湖島相間或池中綴石,尤其是假山駁岸或懸崖峭壁、石洞等處理,接近實體下的“知白守黑”。
4、山因水活,水因山轉(zhuǎn)
山與水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水系與山體是有機的,山的走勢、水的脈絡,相互穿插、融匯,不能是孤立之山,無源之水。
5、一融再融,相互交融
著眼于總體,組合全園而成統(tǒng)一整體。統(tǒng)一之中又求變化,“一變再變而萬變,萬變不離其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法自然”。新時代藥業(yè)的水景分于祊河而歸于祊河,水歸一系;水景入園景,景景相異,景景相映,歸于一面;水景入山景、山因水生綠,水因山而洄,歸于一體。
乾隆朝建頤和園以家國之心,以天下財富謀園,審視天下曰園;一方政府建公園,以公而無私之心,以一方之財富,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心謀園,益之萬民曰園;機關、組織以雄才大略之心,以局部之財富,以展現(xiàn)其境界之心謀園,謀劃一方曰園;江南私家宅園,以豪杰之心,以己之財富,以養(yǎng)老終憩之心謀園,傳之后世曰園。蓋園有大小之分,心無二境之異,因意而生意,皆曰“庭園”。園中之水,理而再理,庭園之水景之園曰“水景園”。
水生植物作為水景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遍布水景園之角落,搖曳生姿、顧盼生輝,既美化環(huán)境、賞心悅目,又凈化水質(zhì),保持生態(tài)。海倫·納什在《庭園水景設計與建設》中說道“水已成為夢想和魅力的源泉。毫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