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文人與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不僅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詠茶詩,而且還留下不少趣味盎然的吟茶聯(lián)。
茶聯(lián),短短兩句,洗練精巧,幽默風(fēng)趣,給人帶來思想和藝術(shù)美的享受。茶聯(lián)在異彩紛呈的茶文化中,可謂是芳香四溢的一朵奇葩!
舊時茶館“金雞未唱水先沸;旭日初升茶溢香。”又有“煮沸三江水”之技,使客人有“同飲五岳茶”之樂。由于“身健都緣餐肉少,詩情卻為飲茶多”,文人雅士更有“為愛清香頻入座,欣同知己共談心”。慢品細(xì)研時,“熏香只覺濃于酒,入口方知氣勝蘭”。讀著一副副情趣無窮的茶聯(lián),的確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
茶聯(lián)當(dāng)中有不少是直接從茶詩中“截取”過來的,如白樂天的詩句,“揚(yáng)子江口水,蒙頂山上茶”,至今依然是蒙山茶盒上的對聯(lián);蘇東坡的“獨攜天上小團(tuán)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則被拿來用作了南京雨花臺永亭泉茶舍的對聯(lián)。
還有一些茶聯(lián),是由茶詩的名句“改裝”而成的,張載的名詩,“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被后人將前后兩句一顛倒,便成了一副對仗工整的茶聯(lián)。而杭州“藕香居”茶室的主人則更加精明,只從蘇軾的兩首名詩中各抽一句,拼成一副絕對:“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不僅對仗奇巧,主題突出,而且情景交融,了無雕鑿之痕。
茶聯(lián)常懸于茶室或茶店,著力宣揚(yáng)茶功茶效,以廣招徠。如“佳肴無肉亦可,雅談離我難成”。“七碗嘗來風(fēng)生兩腋,一壺斟下春滿雙眸”。“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閑評東坡詩”。“龍井泉多奇味,武夷茶發(fā)異香。”“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谷塵”。“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龍團(tuán)”。“竹爐湯沸邀清客,茗碗風(fēng)生遣睡意”等,均是帶有不是廣告勝似廣告味道的茶聯(lián)。
有些茶聯(lián),因被置于茶坊鬧市之中,要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能讀懂,所以必須通俗有趣。這些茶聯(lián)的代表作如廣州三眼橋茶亭的一副對聯(lián):“處處通途,何去何從?求兩餐分清邪正;頭頭是道,誰主誰賓,吃一碗各自東西。”與這副聯(lián)語異曲同工的是福州南門外茶亭的一副茶聯(lián):“山好好,水好好,開門一笑無煩惱,來匆匆,去匆匆,飲茶幾杯各西東。”
茶聯(lián)中還有一種回文茶聯(lián)。如一茶館回文茶聯(lián):“趣言能適意,茶品可清心。”倒讀則為:“心清可品茶,意適能言趣。”前后對照,意境非同,富有文采,令人回味無窮。
北京的“老舍茶館”,此館有兩副妙語天成的回文聯(lián):“門前大碗茶,茶碗大前門”和“滿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滿”。不僅把茶館的地點、泡茶方式給體現(xiàn)出來,而且也巧妙地糅進(jìn)了人們對老舍先生的欽佩之情。
古今茶聯(lián)非常多,下面繼續(xù)來賞一些非常出彩的茶聯(lián)吧。
曬藥竹齋暖,搗茶松院深
客來茶香留舌本,睡雨書味在胸中
泉從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圓
煙鎖池塘柳,茶烹鑿壁泉
瀹茗夸陽羨,論詩到建安
作客思秋議圖赤腳婢,品茶入室為仿長須奴
青松磊節(jié)承甘露,紫筍干云瀹醴泉
焚香讀畫,煮茗敲詩
幾凈雙鉤摹古帖,甌香細(xì)乳試新茶
揀茶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書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蘭數(shù)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dāng)畫屏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
白菜青鹽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茗杯眠起味,書卷靜中緣
蘭臺架列排書目,顧渚香浮瀹茗花
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
茶香秋夢后,松韻曉吟時
晝茗莢香聞灶,夜閣琴絲月滿窗
花箋茗碗香千載,云影波光活一樓
掃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飯足平安
守破硯殘書著意搜求醫(yī)俗法,吃粗茶淡飯養(yǎng)家難得送窮方
泉烹苦茗能留客,水繞甘棠當(dāng)惠民
巖泉澄碧生秋色,林樹蕭森帶曙霞
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fēng)幾欲仙
一掬甘泉,好把清涼澆熱客;兩頭嶺路,須將危險告行人
客到烹茶,旅社權(quán)當(dāng)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yuǎn)映胥江
秀萃明湖游目頻來過溪處,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時
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
呼個朋來看處處柳眠花笑,喝杯茶去聽聲聲燕語鶯歌
放暉憑水閣,把盞讀茶經(jīng)
得與天下同其樂,不可一日無此君
座畔花香留客飲,壺中茶浪擬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