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7.9 ℃,4~10月月平均氣溫為17.8~29.5 ℃,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8 ℃,最低氣溫為-11.1 ℃;日最低氣溫≤-7.0 ℃的日數(shù)歷年平均為0.2 d,1967年和1991年最多為2 d;≥10 ℃積溫為5 651 ℃。年降雨量為1 787 mm,除當年9月至翌年1月期間的5個月月平均降雨量在93~57 mm之外,其余各月平均降雨量都在100 mm以上,每月平均雨日>10 d。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各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1%~83%。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 697 h。
有利氣候因素
(1) 3月上旬平均氣溫為10.2 ℃,降雨量為58 mm,此后逐旬增多,有利于茶芽萌動生長。
(2) 3月中、下旬平均氣溫為12.1~13.3 ℃。旬降雨量為62~77 mm,有利于魚葉迅速展開,茶芽、葉片生長加快,可開始采摘優(yōu)質(zhì)名茶銀毫、龍井等。
(3) 4月上旬開始,旬平均氣溫為15.6 ℃,旬平均降雨量為96 mm,茶芽、葉片生長快,是春茶采摘旺盛期,此時仍可采摘少量優(yōu)質(zhì)名茶和大量優(yōu)質(zhì)毛峰、炒青綠茶等。
(4) 5月中旬平均氣溫為22.3 ℃,旬平均降雨量為90 mm,有利于夏茶采摘。
(5) 7月中、下旬平均氣溫為29.8 ℃,旬平均降雨量為35 mm。此時雖適宜秋茶生長,但量少質(zhì)差。
不利氣候因素
(1) 3月中、下旬<10 ℃低溫陰雨天氣≥3 d時,茶芽停止生長,葉片生長緩慢。如1998年3月15~30日連續(xù)16 d出現(xiàn)低溫陰雨天氣,致使春茶采摘期推遲到4月5日,采茶次數(shù)減少,優(yōu)質(zhì)名茶少且總產(chǎn)量低。
(2) 夏、秋日最高溫度>35 ℃的天氣持續(xù)10 d左右時,茶樹生產(chǎn)受到抑制。如1978年6月25日~9月8日,出現(xiàn)了52 d日平均氣溫≥30 ℃、69 d日最高溫度≥35 ℃的強日照高溫少雨天氣,尤其是7月16日最高溫度達40.8 ℃(為歷年之最),導致夏秋茶難以抽梢,即使有少量抽梢,也因易老化而造成嚴重欠收。1978年茶葉總產(chǎn)量為75.6 t,比1979年減少39.2 t。
(3) 秋旱多使秋茶量少質(zhì)差。金溪縣1959~1999年共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伏秋旱、秋旱34 a,機率為83%。
(4) 凍害不利茶樹越冬,嚴重的年份可導致茶樹死亡。1991年12月28~30日連續(xù)3 d最低溫度分別為-7.3 ℃、-11.1 ℃、-5.4 ℃,尤其是12月29日出現(xiàn)的異常奇寒低溫天氣,最低溫度下降到-11.1 ℃(為歷年之最)。此次低溫維持時間較長,且地面(0 cm)最低溫度下降到-16.1 ℃(為歷年之最),此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致使全縣有40%的茶樹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有20%左右的茶樹凍死。
根據(jù)金溪氣候特點,我們認為影響金溪茶葉生產(chǎn)的主要氣候因子是溫度。因此,根據(jù)1959~2000年的氣候資料,采用數(shù)學期望公式p=(m/n+1)×100%來計算茶葉生產(chǎn)關鍵期的溫度保證率,從而得出:3月上、中、下旬平均氣溫≥10 ℃的保證率分別為58%、81%、86%;4月上旬平均氣溫≥12 ℃、≥14 ℃的保證率分別為91%、84%;冬季>-10 ℃的保證率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