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是紅豆草上重要病害,在我國甘肅省靜寧、天水等地紅豆草上有發(fā)生,在新疆還發(fā)現(xiàn)其為害野生的西伯利亞巖黃芪(h.austrosibiricum)。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在葉尖、葉緣或沿葉脈形成黑色痞狀無光澤的病斑,病斑不規(guī)則,常連成片,可達2-10mm×1.5-3.5mm。
病原diachorellaonobrychidis(dc.:fr.)hoehn.稱紅豆草扁裂腔孢,異名紅豆草扁殼霉(placosphaeriaonobrychidissacc.),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黑色扁平的子座內,盤狀,直徑約160-570μm,無孔口,頂部不規(guī)則開裂。分生孢子梗無色,圓柱形。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棱形,頂部延伸出一線。不分枝,細胞質的附屬絲。附屬絲與孢子間無隔膜,孢子大小約5-7μm×1.6-3μm,附屬絲長約2-10μm。有性階段為(diachoraonobrychidis(dc.)muell)。此菌除為害紅豆草外,還為害巖黃芪屬(hedysarumspp.),引起黑斑病。
發(fā)病特點有待進一步研究。病菌在碎葉片上以及混在種子間進行遠距離傳播。脫落在田間的病葉,于秋冬之后便可產生有性世代。田間病株殘體是第二年的初侵染來源。黃土高原及附近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對該病原菌的生存與繁衍有利。
防治方法目前無有效防治措施,注意播種前精選種子,已發(fā)病的田塊應盡早刈割利用,減少病害所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