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葉種茶,中國著名茶樹良種,云南省大葉類茶樹品種的總稱。主要包括勐庫大葉種(又名大黑茶)、鳳慶大葉種和勐海大葉種等。原產(chǎn)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瀾滄江流域,主要分布在該省雙江、瀾滄、勐海、鳳慶、昌寧、云縣、保山、元江等縣(市)。
普洱茶
植株喬木型,樹冠高大,自然生長樹高5-6m,最高達20m以上。樹姿半開展,部分開展或較直立,分枝部位高,分枝較疏。
葉片屬特大葉類,葉長平均13cm,葉寬5cm,最大葉面達26.0×10.5cm2,葉形長橢圓形、橢圓或近倒披針形。
葉片多為水平狀著生,葉尖漸尖,葉色濃綠,或黃綠,光澤性好,葉面隆起或顯著隆起,葉肉厚而柔軟,側(cè)脈明顯,多為10對以上,葉緣背卷,鋸齒較深尚齊,芽葉肥壯。茸毛特多。葉片柵狀組織一層,柵狀組織與海綿組織比約為1∶3。
發(fā)芽期早,生長期長,育芽力強,1年萌發(fā)5-6輪,新梢持嫩性強。
花多數(shù)單生,部分叢生或呈假總狀花序,花冠短徑為25mm,長徑為45mm,花瓣6-7片,花萼5片。
抗寒性弱,-5℃以下便遭受嚴(yán)重凍害。鮮葉中茶多酚與兒茶素含量豐富。
有性繁殖系品種
勐庫大葉種:
又名雙江勐庫種,有性繁殖系品種。喬木型,樹姿開展,生長勢強,分枝部位高。葉長橢圓形,葉尖較長而鈍,葉基卵圓形,葉色濃綠,葉肉厚而軟,葉面顯著隆起,葉緣微卷,鋸齒大而淺,主脈明顯,芽頭粗壯,芽黃綠色,密披茸毛,萌芽力強。新梢一年萌發(fā)五輪,全年可采茶28次。一芽二葉平均重0.62克,產(chǎn)量較當(dāng)?shù)仄贩N高 37%—65%,六年生茶樹畝產(chǎn)鮮葉330千克,色澤烏黑褐潤,味強烈,湯色濃艷,香氣高銳,成茶條索粗 )隆,白毫顯露。一芽二葉蒸青樣含茶多酚33.76%,咖啡堿4.06%,氨基酸1.66%,兒茶素總量182.16毫克/克,水浸出物48%。原產(chǎn)雙江縣勐庫區(qū)冰島鄉(xiāng),主要分布在雙江、臨滄、鎮(zhèn)康、永德等縣。1984年審定為國家級良種。
有性系品種
鳳慶大葉種
鳳慶長葉茶、鳳慶種。喬木型,有性繁殖系品種。樹姿開展,生長勢強,分枝部位高。葉橢圓形內(nèi)折,葉片水平著生,葉色綠,葉面隆起,葉質(zhì)柔軟,葉緣微波。芽綠色肥壯,多茸毛,育芽力強,新梢持嫩性強,易采摘。采茶期從三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全年采茶25— 26次,一芽二葉蒸青樣含茶多酚 30.19%,兒茶素總量134.19毫克/克,氨基酸2.90%,咖啡堿 3.56%,水浸出物45.83%。制普洱茶條索肥壯,色澤油潤,湯色紅亮,葉底肥軟,白毫顯露,香高味濃。原產(chǎn)云南省鳳慶縣。主要分布在滇西與滇南茶區(qū)1984年審定為國家級良種。
勐海大葉種
又名佛海茶,有性繁殖系品種。小喬木型植株,早生種。樹姿開展,生長勢強,植株高大,最高達7米以上。葉長橢圓形,葉尖漸尖,葉肉厚,葉質(zhì)柔軟,葉色綠,葉面隆起,葉緣微波,芽頭肥壯、黃綠色,密披茸毛,持嫩性強,采茶期從二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新梢一年萌發(fā)5—6輪,全年采茶25—26次,產(chǎn)量高,一芽二葉重 0.66克,易采摘。一芽二葉蒸青樣含茶多酚32.77%,兒茶素總量 187.72毫克/克,氨基酸2.26%,咖啡堿4.06%,水浸出物46.86%。原產(chǎn)勐??h南糯山,主要分布在滇南一帶。經(jīng)審定為國家級良種。
景東大葉茶
有性繁殖系品種。喬木型,生長勢強,樹姿開展,分枝較密。葉大、寬橢圓形,葉色較綠,葉肉厚而柔軟,葉面顯著隆起,嫩葉黃綠,芽肥壯,呈綠色,茸毛密而長,新梢生育力強,持嫩性好,發(fā)芽整齊,易采摘。三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采茶。一芽二葉平均重0.58克,適制普洱茶,制成紅茶條索粗壯,金毫多,湯色濃,香氣高,一芽二葉蒸青樣含茶多酚29.52%,水浸出物46.90%。
景谷大白茶
有性繁殖系品種。喬木型,樹姿開展,生長勢強,分枝較密。葉大,長橢圓形,葉肉厚,葉質(zhì)較軟,葉面隆
起,葉色濃綠,葉緣平直,芽粗壯,茸毛特多,閃白色銀光,發(fā)芽整齊,持嫩性強。一年新梢萌發(fā)六輪,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制滇青滋味醇厚而香,制名茶毫特多,香高味濃。一芽二葉蒸青樣含茶多酚21.20%,水浸出物46.89%。
無性系地方良種
云南省茶葉研究所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先后從云南大葉群體中,選育出云抗系、云選系無性系茶樹品種,被國家、省審定為良種。
云抗14號
喬木型。葉長橢圓形,葉面隆起,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質(zhì)軟。芽色黃綠,茸毛多,持嫩性強,生長快,一芽二葉重0.9克。三月上、中旬開始采茶至十一月底,新梢萌發(fā)一年六輪。全年采茶30次。一芽二葉蒸青樣分析含茶多酚37.37%,水浸出物44.20%,適制滇紅、滇綠、滇青。經(jīng)審定為國家級良種。云抗10號:喬木型,樹姿開展,分枝密。葉著生狀態(tài)水平,葉橢圓形,葉色黃綠,葉面隆起。三月上、中旬開始采茶至十一月下旬,全年新梢萌發(fā)5—6輪,采茶31次。一芽二葉蒸青樣含茶多酚36.06%,水浸出物44.90%。適制滇紅、滇綠、普洱茶等。經(jīng)審定為國家級良種。
云抗43號
植株喬木型,樹姿開展,分枝特多。葉片著生狀態(tài)水平,葉長橢圓形。三月底開始采茶至十二月上旬,新梢一年萌發(fā)5~6輪,一芽二葉重0.75克,全年采茶26次,一芽二葉蒸青樣含茶多酚 34.98%,水浸出物44.94%,適制紅茶、普洱茶。
長葉白毫
由云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茶葉研究所于1973~1985年從勐??h南糯山茶樹群體中采用單株育種法育成。屬于無性系。喬木型 。二倍體。在云南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有較大面積栽培。1985年云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rèn)定為省級品種。其抗寒性弱,盛花期在9月下旬, 花量較多,但結(jié)實能力弱; 扦插繁殖力較強。
長葉白毫主干明顯,樹勢較大,樹姿開展,屬喬木型,具有較強的抗旱和抗病性。發(fā)芽密,芽葉黃綠色,茸毛特多。長葉白毫制茶品質(zhì)優(yōu),制綠茶外形美觀,內(nèi)質(zhì)佳。1985年審定為省級良種。
制紅茶,外形色澤灰褐油潤顯毫,香氣較高、清鮮,湯色紅亮,滋味濃強。
制曬青茶,外形條索尚緊、顯毫、黃褐,湯色黃亮,香氣清新,滋味醇和尚澀,葉底黃綠勻整。結(jié)合國家標(biāo)準(zhǔn)曬青茶的理化指標(biāo),長葉白毫?xí)袂嗖杷殖鑫锖?8.91%、茶多酚含量36.64%,均超過國家指標(biāo)。
制普洱熟茶,外形緊結(jié)帶團塊、紅褐,湯色紅亮,香氣顯陳香,滋味醇和,葉底紅褐,品質(zhì)優(yōu)異。對照國家標(biāo)準(zhǔn)普洱茶的理化指標(biāo),長葉白毫水侵出物含量為49.99%,茶多酚含量為8.82%,均達國家指標(biāo)。
生長環(huán)境
適宜在海拔1000-2000m、年平均溫度15 ℃、最低溫度-5 ℃以上的地區(qū)推廣種植。
分布范圍
在云南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有較大面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