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靜自然涼”之典故
某日天氣酷熱,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卻見禪師靜坐在禪房里。
白居易就問:“禪師,這里好熱,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恒寂禪師答道:“我覺得很涼快啊。”白居易頓生感悟,遂作詩曰: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心靜自然涼”本就出自佛家的典故,所以,在酷熱難耐無所遁形的時候,何不溯源禪林古剎,于浮世外覓求身體的靜養(yǎng)與心靈的安詳。
俗子觀光,信徒誦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靜下心來,品禪茶,論世道。
2、禪與茶,從來都有解不開的淵源
由于茶可清熱、靜心、解乏、提神,自古佛家就有“僧尼坐禪,唯許飲茶”的說法。
自隋唐起,佛教盛行,茶也成了寺廟經(jīng)濟的重要內(nèi)容,就連茶圣陸羽都是由佛門撫養(yǎng)成人。
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便是禪茶盛世的真實寫照:“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shù),是為智慧——古人誦經(jīng)、坐禪、就餐、納涼、休憩、吟詩都要奉茶六度。
今天,茶已不僅僅是佛教的圣品;即便普通之人,也絲毫無妨在寒冷嚴冬之時“向去古剎問禪茶”,在禪林廟宇間,覓一處庇蔭,煮一壺香茗,盼幾聲鳥鳴,行幾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對面走過來的有緣之人,何愁不能靜下心來。
時空自在,寒暑俱消,須臾忘卻都市中的聒噪與紛擾,正如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