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與僧侶的密切入并彼此影響是魏晉以來就形成的風氣傳統(tǒng)。高僧作詩,名士逃禪,僧侶世俗化與士大夫文人僧侶化的風氣世代相襲。僧侶以詩悟禪和文士以禪入詩,往往意味著自身人格形象的完善。自晉到宋代王羲之、陶淵明、謝靈運、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東坡、陸游等大名家無不受益于禪宗,也無不愛茶。
清風拂過松枝千篇一竹梢,泉溪水流在亂石上跳躍,茶爐里的紅炭著茶煙升騰起暖和的舞蹈。茶香則把人的思緒引向空靈的悠遠,這便是禪意了。如是是在茶亭中行茶,那么竹杓的舀水聲,瓦釜中水的鳴唱,花瓶中寓意誠摯的插花和潔凈優(yōu)美的茶具,空氣中彌漫著的茶香或檀香的氣息,把眼、耳、口、鼻的觀感集中在一起,這就是在浮躁城市中的一方凈土,一片禪境的空間。人們用心去構(gòu)造一切,用心去品味這一切,就壓縮了與歷史時空的距離,超脫于塵寰喧囂于一刻,讓我們的身心冷靜又睿智的思考過去未來,得到的是自信與振奮。
請你審視一下泡過的茶葉吧。宛若人生結(jié)束它奉獻出一切,讓別人健康、愉悅、向上,茶葉在茶的世界里無礙地涅 圓寂了。
中國本土道家中的“無”與外來又經(jīng)融會了佛家的“空”,兩種觀念的交流、最完美、最高境界。然而它又是“無”與“空”的。在禪家看來,“靜”與“清”這兩個字是可以作為表達的。韓國把禪與茶高度概括為“清和禮樂”;日本把禪與茶歸為“和敬清寂”四個字就反映了茶道精神中的審美內(nèi)涵。道家的“清靜自在”,佛家的“般若清靜”,儒家的“清心寡欲”,清的審美意識和“無”與“空”一樣豐富。深奧的玄淡稱“清淡”;論人的氣質(zhì)品格是“清者貴,濁者下”;還有“木清則仁、火清則禮、金清則義、水清則智、土清則思。”作為茶,集五清為一身,在茶室中與清新的音樂,清氣的書畫,清凈的茶道具,清而禮的言談都達到養(yǎng)心務(wù)必先清心的環(huán)境要求。無論茶室內(nèi)外,在茶中修心,在修心中喝茶。因為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思想意識。眼下,原本東方民族主導的人文科學,西方民族重自然科學的大區(qū)域已被現(xiàn)代的通訊傳播手段瓦解。人們在多元的文化中失去了精神的信仰支撐和心理平衡。因此,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東方的茶,這雖是一碗由茶葉浸泡出來的湯水,然而它又是已杯容納了東方文化精髓的東西,已不是一杯有固定價值的解渴的飲料了。當我們以清醒的思維去凈濾這杯茶湯的時候,它就像一口貯滿了禪思的深井,清而不浮,靜而不滯,淡而不薄,能汲取多少,全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