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樓有一個舊稱,叫“二厘館”。原來,茶樓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區(qū)的茶肆,設備簡陋,只擺幾張桌子、條凳,供人們歇腳之用,供應的食物粗糙只有芋頭糕一類的燕趙環(huán)保網(wǎng)文字廣告招商位小吃,泡茶的茶壺是石灣產的大耳粗嘴園壺,形狀似鵪鶉故以名鵪鶉壺,上茶樓飲茶戲稱為去“揸鵪鶉”。茶資只收二厘錢,故又稱之為“二厘館”后來,經(jīng)濟發(fā)展了,飲食行業(yè)興旺起來,以經(jīng)營茶點為主的茶樓才逐漸出現(xiàn)。
茶樓又稱居。所以,“老廣州”稱去飲茶為“上茶居”。廣州人上茶樓飲茶叫“嘆茶”。嘆者,享受也。這種享受是多種多樣,“欲談心里事,請酒家樓”這是一間老茶樓掛的一副對聯(lián),此聯(lián)正好道出了廣州人把上茶樓飲茶作為談心雅聚的一種賞心樂事。但是,在舊社會,那些官僚巨賈,卻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隨筆”中就曾記下陶陶居的見聞:“席間有位老婦人掀簾而入,還帶有兩位女子進來,說她們睇相論銀......”巴金起先有點茫然,不知所以,后經(jīng)朋友說明,才知是受辱受損害的少女、少婦。她們是為生活所迫,被人騙到這里作色相買賣。只有解放以后,才象郭老所寫的那樣:“南園不是大觀園,乃是工人極樂園,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園仍是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