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輕建筑施工不均勻沉降的危害?

發(fā)布時間:2023-08-13
1 引起建筑物不均勻沉降的因素
引起建筑物不均勻沉降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1)地基土本身的不均勻性,地基土并不是單一的勻質材料,但在設計中對其作了簡化假定,使其單一化理想化。表達為土的容重r 、壓縮模量e s 、密實度等,這樣就使計算與實際有一定的誤差。因此盡管設計時計算的很認真,也并不能保證建筑物能夠完全均勻沉降。
(2)施工中出現的問題由于施工時地基處理的不好,或因地質勘探不細,沒有發(fā)現地下的某些不良地質現象,如暗洪、坑洞等,因而未作處理,從而引起地基的不均勻沉降。
(3)建成后使用過程中的意外影響,由于地下水管的大量漏水引起地基局部下沉,或因為臨時的大量的地面堆載而引起局部下沉。
(4)建筑物的立面存在高差,另外還有相鄰新建筑產生的影響等。
一般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發(fā)展,呈“ 八” 字、倒“ 八” 字、水平及豎縫。當長條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過大,則在房屋兩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縫,且首先在窗對角突破;反之,當兩端沉降過大,則形成的兩端由下往上的倒摪藬字縫,也首先在窗對角突破,還可在底層中部窗臺處突破形成由上至下豎縫; 當某一端下沉過大時,則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縫;當縱橫墻交點處沉降過大,則在窗臺下角形成上寬下窄的豎縫,有時還有沿窗臺下角的水平縫;當外縱墻凹凸設計時,由于一側的不均勻沉降,還可導致在此處產生水平推力而組成力偶,從而導致此交接處的豎縫。
2 減輕不均勻沉降危害的相應措施
2.1 處理好地基處理
軟弱地基的常用方法包括:置換及拌入法,這種方法包括換土墊層法、振動碎石法、深層攪拌法、 旋噴法等,要求濕陷性黃土、雜填土、軟弱地基的淺層不排水強度不小于2 0 k p a 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淤泥、淤泥質土、含水較高的粘性土、粉土、超軟土地基標準貫入度小于1 0 的砂性土,小于5 的粘性土等;振密及擠密法。這種方法要求地下水位以上,含水量接近最優(yōu)的粘.性土、砂性土、雜填土地下水位0.8m以上的雜填土、非軟粘性上、無粘性土碎石土、砂土、非飽和粘性土、黃土、高填土地基雜填土及含砂較多的松散土地基;預壓法。這種方法用于各內軟土地基等。
2.2 搞好建筑設計
建筑物的體型力求簡單,建筑物體型復雜常常是削弱建筑物整體剛度和加劇不均勻沉降的重要因素,平面形狀復雜的建筑物,如“工”字形,top,字形,“e”字形,“l”字形等,在縱橫交叉處,基礎密集,地基中應力重疊,沉降量增加。同時,此類建筑物整體性差,剛度不對稱,容易遭受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危害而產生開裂,因此,遭遇不良的地基時,在滿足使用條件的前提下,應盡量做到: 平面形狀簡單,如用“一”字形建筑物;立面上建筑物緊接高差不超過一層;控制長高比在2.5~3 . 0 以內; 內外縱墻避免中斷、轉折、縮小橫墻間距,以增強整體剛度。還可以設置沉降縫 沉降縫能有效的減輕不均勻沉降引起的危害,用沉降縫將建筑物包括基礎分割為兩個或多個獨立的沉降單元,根據經驗和模擬計算,應在下列部位設置:建筑物或荷載突變處:長高比過大的建筑物的適當部位:地基軟硬交界處:地基基礎處理不同處;局部地下室的邊緣;分期建造房屋的分界面:一般沉降縫的寬度為:二、三層房屋為5~8cm;四、五層房屋為8~12cm:六層以上不小于12 cm.同時還要控制相鄰建筑物的間隔距離,根據影響建筑物的荷載大小、受荷面積和被影響的建筑物的剛度以及地基的壓縮性等條件,歸納為“影響建筑物的沉降量”和“被影響建筑物的長高比”兩個指標。
2.3 改進結構設計
建筑物地基所受的荷載中,建筑物的自重所占比例很大,民用建筑約占60%~70%,工業(yè)建筑約占40%~50%。減輕自重的主要措施有:減少墻體重量;選用輕型結構。 要增強建筑物的剛度和強度。
一是控制建筑物的長高比。長高比是決定砌體結構空間剛度的一個主要因素。l / h越小,建筑物的剛度越好,對地基不均勻沉降的調整能力也越大,實踐表明l / h < 2 . 5或最大沉降量s<12cm 的建筑物,均不出現裂縫l/h>3.0 且s>12cm 時,建筑物極易出現裂縫。根據調查,二層以上的砌體結構長高比不宜大于2.5,對于平面簡單、內外墻貫通、橫墻間隔較小的結構,長高比不宜大于3.0,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要設沉降縫。軟弱地基上的三層及以上的房屋,其長高比不大于2.5。
二是設置圈梁。在建筑物墻體內設置圈梁,可增強建筑物的整體性,提高砌體的抗剪、抗拉能力,這是防止裂縫出現和防止裂縫發(fā)展的有效措施。對于地表變形很大的地區(qū),阻止裂縫出現不可能的情況下,為防止房屋的突然倒塌,保持帶裂縫房屋的整體性至關重要,需采用構造柱、圈梁等。圈梁對幫助減小沉降裂縫是不容忽視的,墻內設置的圈梁能增強墻體承受撓曲應力的能力,圈梁又如鋼筋,主要承受拉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你不砌體抗拉強度低的弱點,但是圈梁必須與其體結構結合成整體,否則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是合理布置縱橫墻。當地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時,墻身是主要的受力構件,縱墻應盡量避免轉折或中斷,防止剛度消弱而損壞,建筑物橫墻能起到加強整體剛度的影響。間距不宜過大并注意與外墻妥為連接。
四是加強基礎的剛度和強度?;A對不均勻沉降的調整能力依次為: 箱形基礎、片筏基礎、混凝土十字交叉條形基礎、條形基礎??偨Y各地的經驗本文建議,在軟弱地基或較軟地基上的建筑采用樁基礎,而不宜采用整板基礎,不應采用條形基礎。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上部結構因支座的移動產生很大的附加應力。減少由于地表土移動產生的附加應力,如滑動層,把部分地表變形消耗在滑動層上,從而降低對上部結構的影響。合理的礎應力調整各部分的荷載分布集度,基底應力,使基礎底面處的平均壓力設計值(p)相近。要減小偏心荷載作用,設計時,pmax 應滿足要求p<1.2f 式中:f 為地基承載力設計值,p m a x 為基礎底面邊緣的最大壓力設計值。
2.4 采取施工措施
在施工中要保持原狀結構,基礎施工開地基且地基承載能力大于原天然地基承載能力;要適當安排施工順序,內外墻同時砌筑,不得留有直磋。相鄰部位砌體施工不得高差過大(不宜超過3 層)。當建筑物各部分存在荷載差異時,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先建重、高部分,后建輕、低部分; 先做主體部分,后建附屬部分,利用施工時間差,也可以預先調整一部分沉降量,減少沉降差。
2.5 要對重點部位進行保護
采用保護措施推遲裂縫的出現,主要在于重點部位的保護。通過以上論述,除了以上的條款需要滿足外,為預防和減輕不均勻沉降造成的危害,應有足夠的圈梁和芯柱,芯柱的設置,同時提高基礎梁剛度,從嚴控制房屋的沉降量,一般沉降量控制在200mm之內;做好基礎設計,減少不均勻沉降,對于軟土地基,應進行地基處理或采用樁基礎,在底層外墻的窗臺墻及下墻體的砌體洞內用c15 細石混凝土灌實;在地基不均勻的情況下,底層窗臺墻體的第2 與第4 皮灰縫中各設設計鋼筋點焊網片與窗臺梁以控制垂直裂縫的發(fā)生。通過無保護措施房屋抗地表變形分析,窗洞是一個重點保護對象,必須采用保護措施,窗洞是砌體結構剛度突變部位,因此也是高應力容易出現的區(qū)域,推遲窗洞四周裂縫出現的時間是整個砌體房屋保護的關鍵。
3 建筑物不均勻沉降的預防以及治理
預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合理設置沉降縫, 凡不同荷載( 高差懸殊的房屋)、長度過大、平面形狀較為復雜、同一建筑物地基處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應從基礎開始分成若干部分,設置沉降縫,使其各自沉降,以減少或防止裂縫產生。沉降縫應有足夠的寬度,操作中應防止?jié)沧⑷α簳r將斷開處澆在一起,或磚頭、沙漿等雜物落入縫內,以免房屋不能自由沉降而發(fā)生墻體拉裂現象。二是加強上部結構的剛度,提高墻體的抗剪強度。由于上部結構剛度較強,可以適當調整地基的不均勻下沉。故應在基礎頂面(± 0 . 0 0 )處及各樓層門窗口上部設置圈梁,減少建筑物端部門窗數量。操作中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規(guī)定,如磚澆水潤濕,改善沙漿和易性,提高沙漿飽滿度(提高沙漿的飽滿度,可以大大提高墻體的抗剪強度)。在施工臨時間斷處應盡量留置踏步槎,當留置直槎時,必須作成陽槎,并加設拉結鋼筋,要解決消滅留陰槎和無拉結筋的錯誤做法。三是加強地基的驗槽工作,對于較復雜的地基,應在基槽開挖后進行普遍針探,待針探出的軟弱部位進行加固以后,放可進行基礎施工。
已經出現的裂縫可采用如下治理措施:對于墻體產生的裂縫首先應作好觀察工作,注意裂縫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于非地震區(qū)一般性裂縫,如若干年后不再展,則可以認為不影響結構安全使用,局部寬縫處,用沙漿堵抹挖不得破壞基底原狀上,如超深應采用人工即可額。對于影響安全使用的結構裂縫,應進行加固處理。治理的方法為——在沉降穩(wěn)定后,先在墻面貼鋼筋網片,并配置穿墻拉筋進行固定,然后灌細石混凝土或分層抹水泥砂漿進行加固。磚砌體因地基不均勻沉降而引起裂縫,雖然不可避免,但又要設計合理,施工中確保工程質量,選用材料得當,這些裂縫是可以從根本上得到控制的。
上一個:茶文化在生活中無意流露
下一個:風華RC-01W8201FTE電阻

普洱茶拋條工藝
oppor9s虛化功能怎么用,oppor9s背景虛化怎么用
oppo刪掉信息怎么恢復嗎,OPPO怎么恢復信息
oppor15電池容量是多少毫安(oppor15電池多少毫安)
固態(tài)硬盤的四種分類,硬盤的種類有哪些
Profibus-DP總線技術及其在伺服傳動中的應用
輕型鋼結構門式剛架檁條能否兼做剛性系桿?
鐵觀音(2)
云南首家以建筑群、雕塑群展現茶文化的企業(yè)
金粟蘭的養(yǎng)殖方法
十八禁 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_2020av天堂网_一 级 黄 色 片免费网站_绝顶高潮合集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