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方法】兜蘭常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播種繁殖:兜蘭因種子十分細小,且胚發(fā)育不完全,常規(guī)方法播種發(fā)芽比較困難。只能于試管中用培養(yǎng)基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胚的培養(yǎng),發(fā)芽后在試管中經2~3次分苗、移植,當幼苗長至3厘米高時,可移出試管,栽植在盆中。從播種至開花需4~5年。兜蘭培養(yǎng)基為花寶1號3克、蔗糖35克、蛋白胨2克、瓊脂15克和蒸餾水1000毫升等組成。分株繁殖:有5~6個以上葉叢的兜蘭都可以分株,盆栽每2~3年可分株1次。分株在花后暫短的休眠期進行。長江流域地區(qū)以4~5月最好,可結合換盆進行。將母株從盆內倒出,輕輕將根部附著的培養(yǎng)土去掉,注意不要損傷嫩根和新芽,再用兩手各執(zhí)郁分植株拉開,或用刀將連接處切斷,每株叢不要少于3株,然后分別栽種選用2~3株苗上盆,盆土用肥沃的腐葉土,酸堿度在ph6~6.5,盆栽后放陰濕的場所,以利根部恢復。【栽培管理】 屬陰性植物,栽培時,需有配套的遮蔭設施。生長過程中,對光線的要求不完全一樣。因此,管理上比較復雜。早春以半陰最好,盛夏早晚見光,中午前后遮蔭,冬季須充足陽光,而雨雪天還需增加人工光照。總之,切忌強光直射。盆栽可用腐葉土2份、泥炭或腐熟的粗鋸末一份配制培養(yǎng)土。上盆時,盆底要先墊一層木炭或碎磚瓦顆粒,墊層的厚度掌握在盆深的1/3左右。這樣可保持良好的透氣性,又有較好的吸水、排水能力,可滿足植株根系生長的要求。4月盆株出室后,要將其置于蔭棚下,春秋季的遮光率為50%,夏季遮光率要達到60%~70%,并要防止曝曬。對水分和溫度的變化適應性較差.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和較高的環(huán)境濕度。生長期要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在盆土有七成干時就應澆飲透水。在天氣干燥和炎熱的夏季,要經常向植株及周圍噴水,以降溫增濕。梅雨、秋雨季節(jié)要適當控水,注意通風,以調節(jié)溫度和濕度。注意葉片不能積水時間太長,否則會造成爛葉。同時,較高的空氣濕度易引起真菌病害。因此,應特別注意生長環(huán)境空氣調節(jié)??諝飧稍铮~片易變黃皺縮,枯萎脫落,直接影響開花。兜蘭沒有假鱗莖,抗干旱能力較差。在生長期3~6月和9~11月要定期施肥,通常半個月一次,以腐熟的豆餅、醬渣液為佳,濃度控制在10%左右。施肥后,葉片呈現嫩綠色,可繼續(xù)施肥。如葉片變黃,表明根部生長不佳,應停止施肥,否則會發(fā)生爛根現象。施肥后要及時用清水噴淋葉面。10月下旬移入室內向陽處,節(jié)制澆水,不使土壤過濕。中午陽光較強時,仍要稍加遮蔭為宜。梅雨季由于空氣濕度大,通風差的情況下,兜蘭易發(fā)生葉斑病、軟腐病危害,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冬季在室內或大棚栽培時,要注意空氣流通。如通風條件差,介殼蟲危害兜蘭葉片,影響觀賞效果,發(fā)現后應及時洗刷,并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要定期噴灑多菌靈或托布津等殺菌劑,以防止莖腐病和葉斑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