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種物品。以茶待客,是禮節(jié);以茶代酒,更是高雅脫俗的至誠。生活,離不開茶。
關于茶,古代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原始神話傳說。西漢王褒《僮約賦》載:“烹荼盡具,武陽賣荼”。荼即茶。到了唐代,嗜茶、尚茶之風始以盛行。
尚茶之風的形成,離不開僧人、文人的推崇與傳揚。
“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勝跡氣候溫潤、水土豐沃宜于種茶,且茶醒腦提神,有利于僧人參禪悟道。僧人種茶、飲茶漸成風氣。
僧俗總相關聯(lián),僧人的飲茶之風逐漸影響到文人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論沉浮,文人們都需靜思,以求徹悟。而茶最使人沉靜,因此深得他們歡心。許多文人得茶浸潤而成佳句。李白的“舉頭中酒后,引手索茶時”;白居易的“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蘇東坡的“枯腸未易禁三盞,臥聽山城長短更”,均深得茶韻。
一些文人,還對種茶起源、茶葉生產、飲茶用具、泡飲方法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形成理論專著。陸羽的《茶經》,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有獨到之處。
由于飲茶之風在民間傳揚并長期積淀,逐漸形成豐富多彩的飲茶習俗。有以茶“不移置,植必生”,作為女子忠貞于愛情、矢志不移的象征。有一道茶表迎客,二道茶表暢談,三道茶表送客的待客規(guī)矩,凡此種種。
近年來,人們的浮躁逐漸沉靜,從嗜酒到尚茶的轉移便是生活上的一種反映。手有余錢,心有余裕,人們更加講究茶葉的選擇,茶具的別致,泡茶飲茶的方法。
茶是淡的,但有余味,正如生活。忙活之余,坐下來,細細地品上一杯茶,那不僅是品茶,更是對生活的一種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