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的最早發(fā)現(xiàn)利用,到到如今豐富多彩的格式品茶,有著5000年的漫長歷史。茶最初作為藥用,后被當(dāng)作菜食。大約從漢代起茶逐步轉(zhuǎn)為日常喝飲,已有2000年了,喝飲方式經(jīng)歷了多種變革。自漢至隋唐茶是碾末后,用鍑(鍋)煮著喝的,并從解渴式的粗放飲法,提升到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飲茶藝術(shù)。宋元間則煮水不煮茶,是用水沖點末茶;明代以后,炒青茶出,改革為全新的撮泡法,并一直沿襲至今。
樵青竹里為煎茶,唐詩人謝過這句詩,描述的就是唐代茶的品飲方式。唐肅宗賜曾官至待詔翰林的張志和奴婢各一,張將其配為夫妻,取名漁僮、樵雪,并教以蘇蘭薪桂,竹里煎茶。
唐代用來煎茶的茶葉有多種多樣,陸羽在《茶經(jīng)·六之飲》中作了概括:飲有粗茶、散條、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
粗茶,飲時用斫法。就是把茶葉連枝帶梗砍下來,一起用刀切碎,放在鍋里煎鑄。這是最粗放的煮飲法。
散茶,飲時用熬法。散茶是采摘茶樹上的嫩芽新葉,或不經(jīng)加工,直接放在鍋里熬,煮汁而飲;或經(jīng)炒干,再放在鍋里熬。前者如陸希聲《茗坡》詩中所述: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這是采下新茶芽,旋即煎飲。劉禹錫在《山西蘭若試茶歌》里所說的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余。這是即采、即炒、即時煎,采茶至煎茶頃刻間就完成。
末茶,飲時用煬法。末茶是把茶葉采摘下來,經(jīng)過烘烤干燥,碾研成末后煮飲。
餅茶,飲時用舂法。把茶葉加工制成團餅,是唐代最流行的。餅茶制作要經(jīng)過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煮時把餅茶搗碎成末。
陸羽在《茶經(jīng)》中所提倡的煎茶,用的是餅茶。餅茶煎飲講究精美,而要真正達到精美,必須克服九難:一是造難,陰天采摘和夜間焙制,就制造不出好萊;二是鑒別難,口嚼辨味、干嗅香氣,不算是會鑒別;三是用器難,沾有膻腥氣味的鼎爐釜盂,不能用作煎茶飲用;四是用火難,有油煙的柴和沾染了油腥氣味的炭,都不宜作炙烤、煎煮茶的燃料;五是擇水難,急流和死水都不能作為煮茶用水;六是烤炙難,餅茶烤炙若外熟內(nèi)生,就是炙法不得當(dāng);七是碾末難,青綠色的粉末和青白色的茶灰,是碾得不好的茶末;八是烹煮難,操作不熟練和攪動得過快,就煮不出好茶湯;九是飲用難,飲茶要持之以恒,夏天飲,冬天停,存屬解渴,就不能說是飲茶。
唐代是飲餅茶的時代,餅茶煎煮的步驟是先炙茶、再碾末,然后煮水煎茶。具體操作要領(lǐng)如下:
1、炙茶 - 餅茶的含水量一般較葉、片、碎、末茶為高,并在存放過程中有會自然吸收水分。炙烤的目的,是要把餅茶內(nèi)含的水分烘干,用火逼出茶的香味來。炙茶很有技術(shù),陸羽在《茶經(jīng)》中告誡:炙烤時不要迎風(fēng),火焰飄忽不定,會使冷熱不勻;還要經(jīng)常翻動,否則也會炎涼不均;待炙到烤出像蝦蟆背那樣時方可。唐詩人劉兼《從弟舍人惠茶》有句: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龜背起紋輕炙處,云頭翻液乍烹時。這龜背紋與陸羽所說的蝦蟆背是相近似的。炙烤好的餅茶,要趁熱用紙袋貯藏好,不讓茶的香氣散失。
2、碾末 - 炙烤過的餅茶,待冷卻候要碾成末。陸羽認(rèn)為末之上者,其屑如細末;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這和他說的煎茶九難中所說的碧粉縹塵,非末也的要求是一致的,即青綠色的粉末和青白色的茶灰,是碾得不好的茶末。但從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出土的宮廷系列茶具中的茶羅看,在陸羽之后,可能對茶末的要求趨向于細。法門寺出土的茶羅約為60目,極為細密,似已近乎宋人點茶時的茶末了。
3、煮水 - 煮茶用的水,以山水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煮水用一種大口的鍋,稱為鍑。煮茶的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沾染了膻膩的油脂較多的柴薪,以及朽壞的木料都不能用。因為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是指炭火之有焰者。水分三沸,當(dāng)開始出現(xiàn)魚眼般的氣泡,微微有聲時,為第一沸;邊緣像泉涌連珠時,為第二沸;到了似波浪般翻滾奔騰時,為第三沸,此時水氣全消,謂之老湯,已不宜煎煮茶用了。
4、煎茶 - 已碾羅好的茶末放到水里煎煮,有一定的程序。當(dāng)水至一沸時,先舀出一瓢來,隨即用竹夾在鍑中取一定量的茶末,從旋渦中心投下,再加攪動。攪時動作要輕緩,陸羽說操艱攪遽,非煮也,就是說動作不熟練或者攪得太急促,都不算是會煮茶。當(dāng)茶湯出現(xiàn)勢若奔騰濺末時,將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進去,使沸水稍冷,停止沸騰,以孕育沫餑。然后把鍑從火上拿下來,放在交床上。這時,就可以開始向茶碗中酌茶了。
5、酌茶 - 舀茶湯倒入碗里,須使沫餑均勻。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湯花。陸羽在《茶經(jīng)》中形容細輕的湯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huán)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薄的沫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墮于尊俎之中;厚的餑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一般每次煎茶一升,酌分五碗,乘熱喝飲。因為茶湯熱時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不然待到茶湯冷了,精英隨氣而竭,茶的芳香,都隨熱氣散發(fā)掉了,飲之索然寡味。
唐代煎茶,是用鍑煮,用碗喝。唐佚名《宮樂圖》,描摹了宮中奏曲賞樂的情景,也同時留下了當(dāng)時品茶的情狀:在長方形大案中間,有一個茶海,上置一長柄勺,每人面前有一茶碗??磥泶蟛韬@锸莿傊蟪鲥伒牟铚?,每個用長柄勺舀出茶湯置碗內(nèi),再慢慢品嘗。據(jù)沈從文先生考證,此畫出自晚唐,畫中應(yīng)是宮廷煎茶品茶的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