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茶耐不耐泡這一點,相信是喝茶的人都繞不開的一件事,畢竟幾泡之后再泡就效果甚微這件事不能每次都拿喝了再說這樣的理由去試。而且去買的時候,茶店里就算是允許你在哪測試,但是你的時間估計難以允許。
對于普洱茶有俗話說,古樹耐泡,小樹臺地不耐泡。但是這卻是不夠全面不夠準(zhǔn)確的,而且也正是這樣的觀念才使得很多人錯失了手中的好茶,與真正值得一品的好茶擦肩而過。
茶的耐泡悖論
茶的耐泡度本質(zhì)來講是茶葉中浸出物的釋放快慢所導(dǎo)致的的,所以,浸出物含量越高,釋放速度越慢,那么它就越耐泡——其實,仔細(xì)研究一下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詭異的問題:浸出物含量高的,偏向于嫩茶葉,釋放速度快,不耐泡;浸出物含量低的偏向于老茶葉,但是老茶葉的浸出物浸出速度又偏低,因此更耐泡?所以說,它的耐泡到底是浸出物含量的原因,還是浸出物釋放速度的原因?
認(rèn)真糾結(jié)一會兒,是不是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無限循環(huán)無限矛盾的邏輯陷阱?這就是說,這個問題,也許它是一個真該好好注意一下的問題!
茶的耐泡根本
那么,我們就不妨從茶中可以影響到這幾個地方的因素來看一下,普洱茶的耐泡究竟有那些影響因素??傮w來說,茶的耐沖泡度可以茶品本身的這幾個方面去作區(qū)分:
地域性:越靠近南方,年平均熱度越高的地方的茶越耐泡;樹種:大葉種比小葉種更耐泡一些,而且喬木茶會比灌木茶更耐泡;采摘:一般來說,茶芽的二葉茶多酚含量更高一些,因此也更加的耐泡一些;時間季節(jié):這里要分兩個情況來講,一個是同一種茶的采摘早晚,那么晚一點的會比較耐泡,但營養(yǎng)價值比不上早采的;另外一個就是秋茶往往會比春茶更耐泡;制作工藝:一是揉捻度比較大的茶會比揉捻度小的不耐泡,因為揉捻度大的茶品細(xì)胞破壞的更多,而且碎的茶與熱水接觸面積更大。比如紅碎茶就因為這個非常的不耐泡,一般3泡4泡也就到頭了;二是制作中的芽葉配比問題,芽多則不耐泡,葉多則比較耐泡。口感上也會隨其有明顯的差別;沖泡方法:比如出茶量和注水量,水溫,以及出湯速度等等的影響,這些是最直接部分。
所以說,有這六條,我們就可以到處一個結(jié)論,最耐泡的茶會是云南大葉種二葉輕度揉捻做成的茶,甚至可以超過20泡之多!
茶品浸出物釋放速度
在沖泡浸物釋放上大致上有這樣的規(guī)律:第1次,大部分的茶類,浸出量大概要占全部可溶物總量的50%以上,第2次,普通茶葉大概為30%左右,第3次,約為10%左右,第4次,約為1%~5%左右。
所以,對于一般的紅茶、綠茶、花茶來講3次就夠了,因為一般3泡之后的茶已經(jīng)喪失了大部分的營養(yǎng)價值。茶葉中的維生素c和氨基酸等一般在第1次沖泡后,就有80%以上被浸出,第二次之后基本就所剩無幾了。其他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堿等也都是第一次浸出量最大,經(jīng)三次沖泡后,基乎達到全量浸出。
普洱茶的耐泡
回過頭來再來細(xì)說一下普洱茶的耐不耐泡該怎么說:普洱茶更耐泡,這是很多朋友的共識,感覺普洱茶有些甚至在8至10泡之后,喝起來還會有茶香,所以普洱茶就很耐泡。
但是,事實上普洱茶所謂耐泡,指的是茶經(jīng)過多次沖泡后,其湯色口感沒有太明顯的變化。而這樣的,被很多朋友主觀評價的結(jié)果往往是有失準(zhǔn)確性的,而且也是不夠嚴(yán)謹(jǐn)?shù)摹F斩璧慕?jīng)久耐泡,我們不能只看到它的表面,還需明白它為什么耐泡。
就以上邊的5個因素來講,喬木普洱茶樹歷經(jīng)了數(shù)百上千年的生長,它的葉芽上積攢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在飲用時必然要經(jīng)過很多次的沖泡,才能最終釋放完畢——這是我們最常見到的版本,科學(xué)嗎?
模棱兩可其實,因為喬木茶樹雖然漲了數(shù)百年哪怕是數(shù)萬年,那么葉子畢竟是今年剛長起來的,里邊的成分就算有多大的不同,在茶葉中的積累能等同于茶樹嗎?這算不算偷換概念?
所以說,這樣的說法更偏向于是一個人的主觀臆斷,是一個人“感覺”它經(jīng)久耐泡的樣子。就上邊5個因素來說:
1、產(chǎn)地:偏向于我國西南地區(qū)。主要的普洱茶產(chǎn)區(qū)有。
2、樹種:主要有野生古茶樹、過渡型野生古茶樹、荒山古茶樹、老茶園古茶樹、臺地茶園茶等幾個主要的茶樹類型。樹種基本上都是大葉種,喬木,勐海地區(qū)也有一小部分小葉種,但是占比偏少,不足以撼動大葉種的地位。
3、采摘芽葉:畢竟二葉比芽尖更肥更厚、更大更老一些,若依當(dāng)采用二葉比較多的情況下制取的普洱茶自然會更耐泡一些。
4、采摘時間:俗話說:早采三天是寶,晚采三天是草;采摘過早傷本(不利茶樹生長),采摘過晚傷品。所以正常適時的采摘是茶芽生長至一芽三四葉時,留一葉采一芽二三葉,采摘晚的,內(nèi)含營養(yǎng)物質(zhì)流失較多。
同時,普洱茶采用的是優(yōu)良品質(zhì)的云南大葉種茶樹之鮮葉,分為春、夏、秋三個規(guī)格。春茶有分為“春尖”、“春中”、“春尾”三個等級;夏茶又稱“二水”;秋茶又稱為“谷花”。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的品質(zhì)最佳。采摘時間較晚的會比較早的耐泡,畢竟老一些嘛,質(zhì)地“偏硬”一些,浸出物釋放速度慢。但是采摘早的,浸出物含量高,品質(zhì)高,因此也會拉升一部分耐沖泡的程度。
5、制作工藝:揉捻度和芽葉配比,主要來了解一下芽葉配比問題,按普洱茶級別評定標(biāo)準(zhǔn)來講,芽頭越多,葉梗越少,級別越高,可以從一到十分出十個等級來。如果是純大樹料用來發(fā)酵熟茶的話,芽頭的比例即便是春茶一般是不會超過15%左右的。通常來說,臺地茶的采摘是一芽兩葉,級別相對要高;大樹茶的采摘是一芽三葉,甚至四葉,級別相對要低,芽頭比例更少。
所以,等級越高,芽頭越多,葉梗越少,所以就越不耐泡……可是很多朋友在實際沖泡的時候是怎么樣的,事實情況剛好相反!
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個詭異悖論的終極形態(tài):等級高的茶,芽頭多,葉梗少,所以就不耐泡;相反,等級底的茶,芽頭少,葉梗多,所以就比較耐泡,但是現(xiàn)在相同的情況下等級高的茶相對的會比等級低的更耐泡。
暈了沒有?那么問題就不在這里,在其他的地方,單就等級來說,它的主導(dǎo)因素是茶芽頭的多少,那么,芽頭多的時候它的內(nèi)含物更豐富,會有更大量的浸出物,這個不要忘,這也是茶好壞的根本因素,更是它的等級高的根源所在,絕對不能忘了這個。
抓住主要矛盾,關(guān)鍵時刻還得是咱毛爺爺?shù)臇|西最管用,因為制作工藝還有壓緊情況的影響,雖然等級低的茶茶品較為粗老,甚至還有許多老梗在里邊,葉片完整度也底,而且往往壓的相對比較松散,密度又偏低一些。
還有一個題外話就是:茶葉中的茶梗其實并不是什么壞事,一般來說茶梗影響了茶葉的美觀,但是茶梗對茶葉質(zhì)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還很正面,比如單位茶葉梗的香氣最高,因為比較耐泡,所以用它來做一些煮沸的情況比較好,比如煮茶葉蛋、開壺等等。
結(jié)論
所以,對于普洱茶到底耐不耐泡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所有的問題都應(yīng)該是這個樣子的:離開了它存在的前提條件和關(guān)鍵因素其實都是不嚴(yán)謹(jǐn)?shù)?,需要注意的就是它的變量問題,控制變量,才能得出一個更加準(zhǔn)確的答案。還需辯證的來看,必須要看清楚手中的茶到底是怎樣的,耐不耐泡的斷定依據(jù)是它的那個因素做了主導(dǎo)的原因,抓住關(guān)鍵,忽略次要,否則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這茶是臺地茶,不耐泡”,“這茶揉捻不好”等等的而錯失一款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