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熟茶是難點,是因為它的認知比較難。信息的不對稱是目前熟茶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客觀上,茶區(qū)以外的客商和發(fā)燒友難得到現(xiàn)場完整的觀察一次渥堆發(fā)酵的全過程。時間和空間上的隔閡造成了很多包括論壇的一些言論領袖在內人士對熟茶認知的片面。我看到的很多對熟茶議論,都停留在猜測、推論、臆斷的層面上。
對熟茶要有一個深刻而且客觀的認識,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從業(yè)3~5年的經驗是不夠的。
而實際參與發(fā)酵的師傅和伙計,大多不具備網絡溝通的能力。發(fā)熟茶是個非常辛苦的工作,翻堆的時候,工作環(huán)境的溫度趨近攝氏60度,參與這項艱苦工作的,往往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
主觀上,生產商和資本的對立也造成了熟茶信息的不對稱。生產商這邊,絕大多數廠家的發(fā)酵車間是謝絕參觀的,對熟茶的討論,也基本停留在掌握渥堆技術的小圈子里面;而在掌握話語權的資本這方,因得不到熟茶生產的掌控權干脆就有意無意的詆毀熟茶,熟茶的認知得不到正確的引導。
之所以說熟茶是重點,一個是熟茶的產量要比生茶大,也就重;再一個熟茶在用戶端的實際消耗量也要比生茶大。在以往得到的一些關于普洱茶保健功能的臨床試驗結果,絕大多數專指熟茶。
從消費人群來講,熟茶的潛在消費人群要大于生茶,從個人消費的角度看,每天當中適于飲熟茶的時段也比適于生茶的時段要長。在劉勤晉教授的試驗中,生茶過量的小白鼠比熟茶過量的小白鼠先死。
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熟茶的制作其實比較復雜,這才是普洱茶中需要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