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薔薇科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unge,以樹皮、果實(shí)入藥。
【生境分布】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江西、湖北。
【性味】果實(shí):酸、甘、澀,寒。
【功能主治】
果實(shí):消食止痢。治腹瀉:果1兩,水煎服。
枝、葉:治霍亂,吐瀉不止,轉(zhuǎn)筋腹痛,反胃吐食。
樹皮:煎水洗治皮膚潰瘍。
觀賞應(yīng)用
不僅生性強(qiáng)健,對(duì)水肥要求也不嚴(yán),加之其樹形優(yōu)美,花色潔白,在北方鹽堿地區(qū)應(yīng)用較廣,不僅可用作防護(hù)林,水土保持林,還可用于街道庭院及公園的綠化,是值得推廣的好樹種。果實(shí)、樹皮等可藥用??勺隼娴恼枘尽?br>藥用價(jià)值
果實(shí): 消食止痢,治腹瀉
枝、葉: 治霍亂,吐瀉不止,轉(zhuǎn)筋腰痛,反胃吐食
樹皮: 煎水洗治皮膚潰瘍。
形態(tài)特征
喬木,高達(dá)10米,樹冠開展,枝常具刺;小枝嫩時(shí)密被灰白色絨毛,二年生枝條具稀疏絨毛或近于無毛,紫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漸尖,外被灰白色絨毛。葉片菱狀卵形至長圓卵形,長4-8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稀近圓形,邊緣有粗銳鋸齒,幼葉上下兩面均密被灰白色絨毛,成長后脫落,老葉上面無毛而有光澤,下面微被絨毛或近于無毛;葉柄長2-3厘米,被灰白色絨毛;托葉膜質(zhì),線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兩面均被絨毛,早落。傘形總狀花序,有花10-15朵,總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絨毛,花梗長2-2.5厘米;苞片膜質(zhì),線形,長5-8毫米,兩面均微被絨毛,早落;花直徑1.5-2厘米;萼筒外密被灰白色絨毛;萼片三角卵形,長約3毫米,先端急尖,全緣,內(nèi)外兩面均密被絨毛,花瓣寬卵形,長5-8毫米,寬3-4毫米,先端圓鈍,基部具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藥紫色,長約花瓣之半;花柱2-3,基部微具毛。果實(shí)近球形,直徑5-10毫米,2-3室,褐色,有淡色斑點(diǎn),萼片脫落,基部具帶絨毛果梗?;ㄆ?月,果期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