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當然是喜歡溫婉的人來泡茶,看著,喝著都是一種享受。也確實,泡茶這么文藝的事,太粗魯了多不好看啊。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茶都是要這樣溫柔泡法的。比如武夷老巖茶,可能就需要點剛勁之氣。就注水來說,可以是溫柔的“輕、柔、平、緩”,也可以是豪邁的懸壺高沖。
沖泡普洱茶,有些茶友任由湍急的水流沖進蓋碗,或者干脆用起了沿著杯壁轉(zhuǎn)圈的螺旋式注水法。這樣的泡法當然是不可取的。但你不能就此否認“懸壺高沖”的泡法是錯的。其實在烏龍茶等茶類的沖泡中,這種對普洱茶來說的錯誤手法恰能夠令香氣更為高揚。
由于普洱茶選用云南大葉種原料,過于湍急的水流將導(dǎo)致茶多酚與咖啡堿等物質(zhì)過度析出,令茶湯過于苦澀。同時普洱茶的口感一向追求香韻沉穩(wěn),茶湯醇厚連綿,所以在沖泡中往往追求注水“輕、柔、平、緩”,而懸壺高沖則很有可能導(dǎo)致茶湯香氣浮泛,湯感輕薄。
對于烏龍茶等茶類來說,懸壺高沖是泡茶的標志性技藝特征。宋徽宗《大觀茶論》對湯瓶注水提出的要求是“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也就是說,點茶的注湯(沖水)要力緊而不散,水呈細線注入。
又提出:“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即是說在第二次沖水時要使水成線狀繞周邊注入,可見,早在宋代,雖然當時所用的品茶方式是點茶法,但向茶盞注水的“沖水”的概念已經(jīng)形成,并且提出了力緊而不散的細線注水方法和屬邊注水的要求。
明代是泡茶法起源時期,但懸壺高沖的詳細記載不多,但在另一側(cè)面,沖水后以三呼吸計時即把握浸泡時間則又是泡茶法的新發(fā)展,清代隨著大眾茶館的興起,泡茶的懸壺高沖技藝伴隨著廣大民眾對藝術(shù)品茶興趣發(fā)展,不僅創(chuàng)作了懸壺高沖的藝術(shù)形式,更增添了茶藝的藝術(shù)氛圍。
“懸壺高沖”有飄之意。所謂“飄”,有兩重含義,一是指懸壺高沖操作的形象,飄是藝術(shù)的展現(xiàn),當手持煮水壺漸漸升降向茶壺沖水時,尤其是鳳凰三點頭的懸壺高沖,結(jié)合手腕柔感,給人的感覺是在輕輕地飄,煮水壺就象鴿子在上下飛舞;二是由懸壺高沖產(chǎn)生的柱柱香煙(蒸汽),誘人地向空中飄揚、回蕩。
所謂“逸”是一種雅觀和雅趣,是和飄緊緊地結(jié)合在一起約的,雅觀是美的觀感,產(chǎn)生于飄的操作形象,也有賴于輕飄的柱柱香煙;雅趣是指美好的吸引和享受,是伴隨雅觀發(fā)生的,同樣是原發(fā)于兩重含義的飄,不難想象,沒有飄的操作藝術(shù)展現(xiàn),沒有茶香飄逸的柱柱飄煙,會有懸壺高沖的茶藝高潮和效應(yīng)嗎?
你看,懸壺高沖這樣的泡法也是很有藝術(shù)性的。并不是所有的茶都喜歡溫柔的來泡的,烏龍茶就需要懸壺高沖這樣的豪邁。就像女性的美:有溫婉的,也有剛揚的,你不信可以去問問男性朋友們,那些女戰(zhàn)士,女漢子有時候更有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