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補機補爐主要是噴補爐內(nèi)易損的部位,這主要包括:
(1)爐壁渣線部位
煉鋼爐內(nèi)靠著熔渣層的這一部分爐襯,因為經(jīng)常和煉鋼爐渣接觸,稱作爐襯的渣線部分。爐渣中含有氧化鈣(cao)、二氧化硅(sio2)、氧化亞鐵(feo)、氟化鈣(caf2)、氧化錳(mno)、三氧化二鋁(al2o3)等。在高溫下,爐渣中的酸性氧化物與堿性爐襯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生成低熔點化合物,降低爐襯的耐火度,加上爐渣流動的物理沖刷作用,故爐襯的渣線部分損壞嚴重,而在電極附近的渣線,由于受到電弧光的高溫輻射作用,損壞更嚴重。
(2)爐壁熱點區(qū)域
電弧溫度達4000℃左右,爐壁距離電極zui近的區(qū)域是相對的高溫區(qū),常稱之為熱點區(qū)。電弧弧光輻射在爐墻上,承受溫度高達1700℃以上。堿性爐襯是用鎂磚砌筑或鎂砂打結(jié)的,它的耐火度2000℃左右,但軟化變形溫度僅1500℃左右,因此電極附近高溫區(qū)域爐墻容易損壞。
(3)爐門及出鋼口
爐門頻繁開閉,溫度激烈變化對爐門口耐火材料造成損壞。出鋼口受到高溫鋼液和爐渣的侵蝕與沖刷而損壞。
從補爐材料來看,有干補和濕補料。補爐料采用鎂砂[w(mgo)>78%]或焙燒過的白云石,干補時用焦油(碳氫化合物)作黏結(jié)劑。濕補用的黏結(jié)劑為鹵水(mgcl2·xh2o)或水玻璃(na2sio4·yh2o),常用于爐襯中損壞嚴重或坡度大,不易補的地方。瀝青和鎂砂的用量配比約為1:10,鹵水、水玻璃或鎂砂的用量以捏成團不松散為宜。
把補爐材料投向被侵蝕處,靠爐襯的熱能將補爐材料和爐襯燒結(jié)成整體。用鎂砂和瀝青混合材料補爐時,在高溫下液體的瀝青充填在鎂砂之間,并分解揮發(fā),殘留下來的是固定碳,以它作骨架固鎖住鎂砂顆粒成一個整體。碳只在4000℃以上才揮發(fā)。采用濕補時,高溫下mgcl2·xh2o或na2sio4·yh2o的水分揮發(fā),在鎂砂間隙形成mgo·mgcl2化合物,起到固鎖鎂砂的作用。
補爐的原則是高溫、薄補、快補。盡量減少高溫輻射散熱,操作要快。
出完鋼后,立即用鐵鍬將補爐材料投補出鋼口兩側(cè)及爐坡,這樣,熱量損失較少,然后用大鏟補爐門口兩側(cè)。因為補爐料要依靠爐內(nèi)的殘余溫度來燒結(jié),所以補爐越快、爐內(nèi)熱損失就越少、溫度就越高、燒結(jié)就越好。出完鋼后爐門口及出鋼口處受冷空氣作用容易冷卻,出鋼口坡度又關(guān)系到鋼液能否倒盡(如鋼液倒不盡,爐底易壞,并易使后一爐化學(xué)成分不穩(wěn)定),所以要先補爐門兩側(cè)及出鋼口處。
為避免爐坡揸線處被殘渣糊住,也可以用鐵耙刮一下再補爐。其余部位相對來說不易冷卻,可等到爐門口兩側(cè)和出鋼口處補完后再修補,對于三相電極附近渣線和爐坡,因受電弧的作用,侵蝕較多,也要注意仔細修補。要薄補,因為一下子補得太厚,內(nèi)層鎂砂受熱差,不能很好燒結(jié),造成冶煉過程大塊鎂砂上浮、爐渣黏稠,所以一般補爐厚度不超過25mm。當補爐量大時也可在白云石鎂砂上再加一些石灰,以便進一步保護爐體。
補爐時間隨侵蝕的情況和爐子的容量而定,一般為3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