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茶這一品類中經(jīng)常會聽到干倉與濕倉的說法,干倉和濕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里面有多少文章可以做?又有多少花樣可以玩?且看下文分解。
干倉和濕倉這種說法,一方面會受到香港傳統(tǒng)茶商的批判,另一方面也要受到云南茶學界的批判。這兩種倉的說法是一個不完整的定義,或者說是一個比較忽悠人的概念。市場上,人們對于干倉和濕倉的理解,大部分人認為濕倉就是發(fā)霉,干倉就使干凈的倉儲。這個如果放到倉儲理論來討論的話,它實際上是不成立的。既然作為倉儲
理論,那就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來正確、科學地管控普洱茶的倉儲。先來看一下所謂的干倉它是如何定義的?絕大部分以80%的濕度作為環(huán)境控制的上限。即環(huán)境濕度在80%以上的,就定義為濕倉,以下則定義為干倉。這個其中的原因是,濕度超過80%,茶葉容易霉變,80%以下就不會。在這方面,香港的傳統(tǒng)茶商,他們是沒有這種定義和說法的,從來沒有。
在臺灣出版的一些茶葉書籍中,書上都說老茶來源于香港。那么,既然都來源于香港,香港人都沒有分干倉濕倉,你又怎么會有這種概念上的區(qū)分呢?傳統(tǒng)的香港茶人,他們很重視,也很講究茶葉的倉儲條件,都有技術在里邊的。茶葉進倉存放都是以密封的包裝形式存儲。這種密封不是真空密封的方式,因為倉庫里是有空氣的,環(huán)境的溫濕度都有一定的值。在這種環(huán)境中,茶葉會進一步緩慢氧化。密封的主要目的是隔絕這種環(huán)境的濕度,讓倉儲相對處于干燥的環(huán)境中。
傳統(tǒng)的茶商可能存放在地倉或唐樓,唐樓是香港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一般蓋10層,一般建有地倉。地倉相對來說溫度和濕度都比較高,特別是夏天。在這樣的外界條件下,茶葉的氧化,轉化的速度就快,很多人就把地倉理解為濕倉。其實不是這個道理,它只是某個時間階段溫濕度相對較大,向五月份的梅雨季節(jié),溫濕度就提高了,茶葉表面就會泛起白霜,白霜是否是發(fā)霉呢?香港人把結成塊狀的霉才成為發(fā)霉。在秋冬季節(jié),環(huán)境就相對干燥了,白霜就自然消退,消失了。這其實也是一種轉化,好比熟茶渥堆發(fā)酵一般,會長出白毛。這種長白毛的茶如果直接從茶堆上抓一把來泡著喝,這肯定是有點問題的,可能還有毒。也不會有人喝這種茶。要等到白毛消退了,才可以喝。在普洱茶渥堆處理的時候,茶倉的門窗都是緊閉的,并且是避光的。早年的茶商有一個傳統(tǒng)的說法,叫“茶葉喜睡”。渥堆的這個過程中,茶葉處于睡眠的狀態(tài),倉庫的門窗都用棉布封閉著。在茶葉堆的中心區(qū)域,溫度和濕度比較高,整個茶堆溫濕度不均,因此就需要定時“翻倉”,茶堆就不會發(fā)生“燒心”而碳化的現(xiàn)象。
渥堆的整個過程要經(jīng)歷進倉→翻倉→退倉。退倉就需要把倉庫的門窗都打開,讓新鮮的空氣進來,把發(fā)酵中產(chǎn)生的雜味和霉味散發(fā)掉。這是香港傳統(tǒng)的做法,現(xiàn)在很多廣東的茶商也是按這樣的做法操作。
為什么大家都排斥濕倉的茶葉?這個和內地的普洱茶消費市場起來后有關系。因為老茶都來源于香港,香港以前的茶葉只在本地消費,就只有幾百萬人口,本地的供應商就可以滿足消費需求了。但是內地市場龐大,比香港和臺灣的市場價起來都大得多,情況就截然不同。由于消費量巨大,很多茶商的熟茶都不夠賣,供不應求,就讓還沒有成熟的茶葉提前上市銷售。這時的茶葉,雜味,堆味和霉味都很明顯,還沒散去。消費者喝了這樣的茶自然就產(chǎn)生所謂的濕倉茶不好,干倉茶好的錯誤認知。本來就沒有濕倉一說,茶葉可能是所處的位置不佳,一直處于倉底而發(fā)霉,放在上面的轉化程度就剛好,并沒有設定專門的干倉和濕倉。
那有沒有人作假呢?當然有。小編就聽說香港南天公司的周勇老先生,他就介紹過曝光過一種叫“高水做法”的造假方式,其目的是讓茶葉快速轉化。具體操作是,茶葉放置于架子上,不接觸地面,倉庫的地面常年淌水,增加環(huán)境的濕度,加速茶葉的轉化。如此加工方式是做不出好茶的,這種茶葉后期再經(jīng)過烘焙的處理,一兩年就可上市。這種茶是可以分辨出來的,它沒有正常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沒有沉香味。目前為止,茶餅和茶湯的顏色是很容易做出來的,但老茶的沉香味是不會騙人的,沒有時間的積累,沉香味是出不來的。
高水的做法在普洱茶流行的時候,有大批量的茶通過這種方式生產(chǎn)出來,這已是公開的秘密。這就衍生出“純干倉”這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配合老茶,和之前圖譜式的營銷關系有關。只要把某款茶炒到天價,然后把茶葉包裝印刷出來,里面包什么茶葉可以隨意換,外包裝都是一樣的??腿艘缓龋杏X轉化不夠,沉香味也不夠,我就告訴你這個是純干倉的茶,轉化還在進行中。這是一種騙人的話術。臺灣就有很多“大師”靠“純干倉”這三個字發(fā)了大財,都是在賣這種概念。
茶葉最終還是要回到它的本質,看茶葉又沒有雜味,堆味和霉味。是霉味還是沉香味,一定要鑒別清楚。一個簡單的方式可以鑒別,如果茶葉時發(fā)霉的,冷湯是喝不下去的,霉味很強烈,難以入口;而沉香味冷湯后仍然很好喝,令人舒服。干倉和濕倉都是外在的,用來混淆視聽的,對消費者來說毫無意義,根本就沒有這種專門的倉儲方式,茶葉好不好喝才是根本,才是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