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體系中的主體思想,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光輝時代,使中國處于世界封建社會時期的巔峰,而且影響到整個東亞文化圈,直到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不僅東方儒學又重新興起,甚至西方也企圖從儒學中尋找解決自身問題的有效方法。
儒學另一特點,便是時時、處處滲入日常生活之中,十分深奧的哲理,在許多小事物中得以體現(xiàn)。中國茶文化便是由此派生而來。飲茶,不僅與倫常、道德、文化、思想相關(guān)連,甚至含有興邦治國之道,宇宙之理。
一般人認為,西方人性格較外露、直接,既熱情又難免暴躁;中國人性格像茶,習慣保持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zhí)著持久,在友好、團結(jié)、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茶文化在中國這塊土壤上誕生,有深厚的思想根源。
從形式上看,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孤寂青燈,強調(diào)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積極入世。溝通人際關(guān)系。
其實這種表面的區(qū)別固然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具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這其實是以儒家的中庸為提攜。
在中國茶文化中,處處貫徹著和諧精神。宋人蘇漢臣有《百子圖》,一大群孩子,一邊調(diào)琴、賞花、歡笑嬉戲,一邊拿了小茶壺、茶杯品茶,宛如中華民族大家庭,孩子雖多卻并未發(fā)生爭斗,而能和諧共處。至于命名為《同胞一氣》的俗飲圖,或把茶壺、茶杯稱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達了這種親和態(tài)度,中華民族親和力特別強,各民族有時也有矛盾,但總是打了又和。遇外敵入侵,更能同仇敵愾。清代茶人陳鳴遠,造了一把別致的茶壺,三個老樹虬根,用一束腰結(jié)為一體,左分枝出壺嘴,右出枝為把手,三根與共,同含一壺水,同用一支蓋,此壺命名為"束柴三友壺",不僅立意鮮明,取"眾人捧柴火焰高"、"共飲一江水"等傳統(tǒng)意義,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樸拙中透著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