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yī)能讓藥渣開口說話,老茶客能讓茶渣開口說話。
高手總是在民間,也很可能在你身邊。說不定與你一同喝茶和你鄰座的茶友,就是這樣一位能讓茶渣開口說話的玩茶高手。
那么,你與玩茶高手的距離大概只差這樣一篇文章+無數(shù)次的實踐經(jīng)驗。
茶渣學(xué)名:葉底。茶葉的葉底所含信息量非常之大,因此,大神們玩茶一般不只局限于看干茶、聞干香、聞蓋香、水香、嘗滋味……
一片葉底,究竟能告訴我們什么?我們通常會把葉底放置盛有清水的碗中,攤開,便于觀察。
想成為見習(xí)茶神的各位,前排自備小板凳。十三夷又要開始劃重點了!該做筆記的做筆記。
一片葉底,究竟能告訴我們什么?
1、葉底“活”與“死”
活的葉底:通常柔軟、有彈性、有光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隨意彎曲。
而“死”的葉底:軟塌塌的毫無彈性,干枯無光澤。如果葉底已經(jīng)無法展開,都是碎葉渣,自然不是好茶!
2、茶樹品種
當開水沖泡后,葉片張開,漸漸恢復(fù)原狀。葉片的形狀、大小、脈絡(luò)走向、葉緣鋸齒等形態(tài)清楚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些細節(jié),可以反映出該茶樹的品種,有經(jīng)驗的茶友可以較直觀地看出該款茶是否拼配,由什么茶拼配而來。
3、發(fā)酵程度
在巖茶圈我們常常聽到“綠葉紅鑲邊”這個說法,這也是武夷巖茶特殊的工藝所在。展開葉底我們可以觀察,葉底的中央部分通常呈綠色或者黃綠色,葉片的邊緣部分則是呈現(xiàn)紅色的。
武夷巖茶采用半發(fā)酵工藝,紅色就是發(fā)酵的那一部分。紅與綠的比例,大致可以顯示出這款茶的發(fā)酵程度。而武夷巖茶最標準的發(fā)酵比例是我們常常聽說的“三紅七綠”,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并不是每款茶都能達到“三紅七綠”的標準。
4、焙火程度
焙火輕的茶,通常更容易看出葉底的紅邊綠葉,而且葉底較黃亮,舒展性較好,焦條少。
而焙火中高的茶,葉底通常顏色更偏紅褐色,焦條多,葉面茸毛全掉落,呈團縮狀。
5、采摘方式
若是人工采摘,葉底的完整度則較高;若是機器采摘,我們可以看見葉底出現(xiàn)整齊的機器采摘的切口痕跡。
6、茶葉的老嫩程度
采摘的葉片偏老,則葉底偏大,且硬度大。采摘的葉底較嫩,則葉底偏小,則柔軟度高。
葉底,宛如卸了妝的素顏女子,不施粉黛,纖毫畢現(xiàn)。品完香茗,可別急著把茶渣倒掉,不如把玩葉底一番:看一看,摸一摸,捻一捻。
所謂的高手,往往是在日常的喝茶實戰(zhàn)中不斷地總結(jié)經(jīng)驗,掌握了這些技能,你也能讓茶渣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