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mo液質聯(lián)用的大氣壓化學離子化技術大氣壓化學離子化(apci)技術應用于液-質聯(lián)用儀是由horning等人于20世紀70年代初發(fā)明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真正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與esi源的發(fā)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但是apci技術不同于傳統(tǒng)的化學電離接口,它是借助于電暈放電啟動一系列氣相反應以完成離子化過程,因此也稱為放電電離或等離子電離。從液相色譜流出的流動相進入一具有霧化氣套管的毛細管,被氮氣流霧化,通過加熱管時被汽化。
在加熱管端進行電暈放電,溶劑分子被電離,充當反應氣,與樣品氣態(tài)分子碰撞,經過復雜的反應后生成準分子離子。然后經篩選狹縫進入質譜計。整個電離過程是在大氣壓條件下完成的。
apci的優(yōu)點是:形成的是單電荷的準分子離子,不會發(fā)生esi過程中因形成多電荷離子而發(fā)生信號重疊、降低圖譜清晰度的問題;適應高流量的梯度洗脫的流動相;
采用電暈放電使流動相離子化,能大大增加離子與樣品分子的碰撞頻率,比化學電離的靈敏度高3個數(shù)量級;液相色譜-大氣壓化學電離串聯(lián)質譜成為精確、細致分析混合物結構信息的有效技術。
早在19世紀末,e.goldstein在低壓放電實驗中觀察到正電荷粒子,隨后w.wein發(fā)現(xiàn)正電荷粒子束在磁場中發(fā)生偏轉,這些觀察結果為質譜的誕生提供了準備。
*一臺質譜儀于1912年由英國物理學家josephjohnthomson(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研制成功;到20世紀20年代,質譜逐漸成為一種分析手段,被化學家采用;從40年代開始,質譜廣泛用于有機物質分析;1966年,m.s.b,munson和f.h.field報道了化學電離源(chemicalionization,ci),質譜第一次可以檢測熱不穩(wěn)定的生物分子;
到了80年代左右,隨著快原子轟擊(fab)、電噴霧(esi)和基質輔助激光解析(maldi)等新軟電離技術的出現(xiàn),質譜能用于分析高極性、難揮發(fā)和熱不穩(wěn)定樣品后,生物質譜飛速發(fā)展,已成為現(xiàn)代科學前沿的熱點之一。由于具有迅速、靈敏、準確的優(yōu)點,并能進行蛋白質序列分析和翻譯后修飾分析,生物質譜已經*地成為蛋白質組學中分析與鑒定肽和蛋白質的重要的手段。
質譜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豐富的結構信息,將分離技術與質譜法相結合是分離科學方法中的一項突破性進展。如用質譜法作為氣相色譜(gc)的檢測器已成為一項標準化gc技術被廣泛使用。由于gc-ms不能分離不穩(wěn)定和不揮發(fā)性物質,所以發(fā)展了液相色譜(lc)與質譜法的聯(lián)用技術。lc-ms可以同時檢測糖肽的位置并且提供結構信息。1987年*報道了毛細管電泳(ce)與質譜的聯(lián)用技術。ce-ms在一次分析中可以同時得到遷移時間、分子量和碎片信息,因此它是lc-ms的補充。
在眾多的分析測試方法中,質譜學方法被認為是一種同時具備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且得到了廣泛應用的普適性方法。質譜的發(fā)展對基礎科學研究、國防、航天以及其它工業(yè)、民用等諸多領域均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