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出湯
以第二泡沖出香味為例,第三泡沖沸水,隨便就好,除非一定需要很高的溫度。浸泡時間,可以用白瓷湯匙身進壺中看看湯色,顏色差不多就可以倒出,一般在倒出時就可以看出顏色,顏色不夠時,再等一會兒,不過倒出時,壺要稍微搖一搖(濃度可能不均勻)。之后的狀況大約與第三泡相同。
置茶量
至于置茶量,因茶葉的不同,置茶量也有差異。這得要試泡幾次才會抓到該放多少茶葉。一般的七子餅、茶磚,置茶量約為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即可。沱茶,少一點。散茶,很極端的,要自己試試看。如果一兩人喝,置茶量可以更少。這樣想好象有點「無恥」,所以我講一下基本原則:置茶量足夠,風(fēng)味呈現(xiàn)較為容易,但是一些瑕疵容易泡出,這時就需要很專心的泡;置茶量少些,泡茶時不需放太多的精神,甚至溫度、浸泡時間不要相差太大都可以勉強接受;置茶量不足,風(fēng)味呈現(xiàn)不易,但是朋友聊天時,最好將置茶量降低一倍左右,聊天聊得忘了倒茶時間也沒關(guān)系。
緊結(jié)茶特性
在緊結(jié)茶中(沱、餅、磚),沖泡到某一泡后,會整個散開(一般,緊結(jié)茶將他抖散容易出現(xiàn)一些該濃稠的不夠濃稠、刺激性的味道反而容易跑出)。如果置茶量多,水一沖,就該倒出了,否則濃度會太高。一般置茶量,浸泡時間也不應(yīng)太久、泡與泡之間的停頓也不應(yīng)太久,這主要是為了濃度不讓它太高的處理方式。當(dāng)然,可以搖一下壺,將水倒出看看濃度如何。緊結(jié)茶一散開,溶解速度很快。在控制茶湯濃度上,緊結(jié)茶散開必須注意。
茶湯風(fēng)味問題
在風(fēng)味問題,一定要提一下。依上述的說法,風(fēng)味,好象是控制濃度的問題,事實上,要將那種濃稠的底泡出,需要「浸泡時間」。所以除了溫度要控制得當(dāng)之外,浸泡時間不能過短。所以,置茶量可以少一些,泡與泡之間的時間長一點(但是壺溫降得太低就沒有用了)。如果泡與泡之間的浸泡時間夠,茶葉量也夠,后一泡沖沸水,只是把壺中溶解出來的東西帶出來而已。
最后一泡了嗎?
茶葉越陳年、烘焙越重,能沖泡的次數(shù)會縮短,但是溶解速度快。所以陳年普洱通常熬不過七泡(一般泡法),當(dāng)你一沖茶,等個20~40秒出茶時,濃度如果不夠,注定就是最后一泡了。
真的是最后一泡了嗎?
您相信前述的最后一泡后,還能再泡出一泡精華茶湯來嗎?在這里順便談一下陳年普洱真正的最后一泡茶:當(dāng)前一泡正常沖泡下的所謂最后一泡茶湯倒出以后,別急著倒掉茶渣,請您再來一泡試試;用沸水粗水低沖,放著,聊天,讓茶湯在壺中降到約略為室溫時再倒出,至少半小時以上?;蛟S能熬出該有的質(zhì)地,如果濃度控制得當(dāng),夏天,就是最后一泡最好喝,我稱它「精華茶湯」。
再談降溫
年份20以下或15年以下的干倉熟茶體普洱,溫度太高不佳。酸味太過的潽洱,細水高沖的降溫會減免酸味,但是如果風(fēng)味沒了,降溫也失去本來需要的風(fēng)味。若是生茶體,年份5年以下,沸水倒入茶海,即刻再倒入另一茶海,再倒入茶海,再倒入壺中或蓋杯中(這是三次降溫)。生茶體20~40年,一次降溫。反正原則就是,澀味、單寧、酸要降低,降溫可以得到效果。溫度太低,風(fēng)味不出。但話說回來了,如果青潽洱用沸水而不用降溫來沖泡,要我喝!懼怕!
還是談降溫
青普洱或生茶體,建議用蓋杯泡,因為開口大,降溫快。青普洱,置茶量,一點點,大約是陳年茶的五分之一。除了溫度要降以外,倒茶時,全干倒出,倒出后,開蓋,吹一下氣讓溫度降快一點。如果品不到青普洱該有的氣味,大概就是溫度降得太低。生茶體,也一樣要倒干,只不過降溫不要降得太過。
來杯好茶湯
下雨天,空氣濕度大的時候,可別忘了泡壺老普洱。濃得發(fā)黑的茶湯上,會浮一層霧,霧越黏,吹不散,茶湯不酸,應(yīng)是難得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