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shù),有相無相,不即不離。
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于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yǎng)、禪寺成長之茶圣陸羽。其所著《茶經(jīng)》,開演一代茶藝新風(fēng)。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dú)厚,云里霧里,極宜茶樹生長。農(nóng)禪并重為佛教傳統(tǒng)。
禪僧務(wù)農(nóng),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xí)。許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種植、采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chuàng)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chuàng)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
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yǎng)生之術(shù),而且成為悟禪之機(jī),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yuǎn)離執(zhí)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