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情得從1980年開始說起,或者還要早到1930年以前,當時臺灣人從福建引進學習了烏龍茶的原葉種植和烏龍茶的制作工藝,并且在臺灣地區(qū)種植成功,在之后很短的時間內(nèi)臺灣烏龍茶就以優(yōu)良的質地而得名。
臺灣烏龍茶不僅是臺灣人自己喝,還拿來送禮,甚至遠銷國外賺取外幣。
早些年臺灣茶都是種植在距離茶農(nóng)居住地較近的山谷和丘陵地帶,但是因為海拔比較低,茶葉內(nèi)含物質的苦澀就比較重(普洱茶高海拔苦少甜多),所以早期臺灣茶是以中高度發(fā)酵為主要工藝,俗稱紅水烏龍茶,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茶葉市場競爭開始激烈,茶農(nóng)發(fā)現(xiàn)高山種植的茶,苦澀味較低,香氣也更加高揚,而且最重要的是隨著種植海拔的提升,發(fā)酵程度就越低,后來臺灣茶形成一個固有的規(guī)律——高山化、綠茶化。
從1980年代開始,臺灣茶業(yè)走向發(fā)生巨大變化,當時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臺灣開始組織茶的比賽,而且由官方舉辦,由專業(yè)評審人主導比賽的成績名次,這一事件也很大程度上住到了臺灣烏龍茶的制作風格,比賽茶的要求首先茶的外觀要求漂亮,所以球形烏龍成為主流,再者要求香氣,于是烏龍茶的茶湯更靠近綠茶化,從前可以經(jīng)久耐放的紅水烏龍茶就突然變少了;臺灣高山烏龍茶因為靠近綠茶,所以更香更甜,但是卻不像紅水烏龍那樣耐泡,而且喝多了,胃也受不了。
臺灣人自從引進烏龍茶種植以后,也喝了將近半個世紀的茶,于是慢慢的也喝出了一些門道,臺灣俗語:風水、文章與茶,能懂的人沒幾個,可見茶的學問深不可測。
既然開始講究喝茶,自然會把喝茶的紫砂壺當做一回事情,但是臺灣本土的紫砂壺大多粗制濫造,愛茶之人看不上眼,所以臺灣茶客當時一直對大陸的宜興紫砂壺非常喜歡,由此引發(fā)了持續(xù)20年的全臺收藏紫砂壺的熱潮。
這一波紫砂壺收藏熱潮正是把云南普洱茶帶入臺灣的源頭,那么一茶一壺是怎么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呢?此事又要說回到80年代,當時大陸還沒有改革開放,除了與香港有間接交流之外,大陸與臺灣是屬于隔離狀態(tài),所以就更別提貿(mào)易往來了。
但是俗話說賠錢的生意不愿做,殺頭的生意冒險來做,臺灣當時如此火爆的紫砂壺收藏熱潮,讓商人們不得不打起了算盤,如果直接從大陸的口岸走私紫砂壺,這不切實際,于是大量的黑船和船員就借著香港這條國際通道做起了紫砂走私的買賣。而之后大陸開始改革開放的事我們都知道,對于茶和壺來說都是從善如流,在香港設立了海洋、雙魚、英泰、錦風四大公司,那時臺灣正好是經(jīng)濟迅猛增長期,一把紫砂壺只要過了臺灣海峽可以有數(shù)十倍的陸潤,暴利使得海峽兩岸的走私船只絡繹不絕。
那么究竟普洱茶和紫砂是怎么搭上關系的?原來走私這種一本萬利的高風險買賣,很可能被抓到以后貨充公人坐牢,所以既然風險都是一樣,那么走私商人都會把船艙盡量填滿,例如當時從香港夾帶一些鐵罐鐵觀音和巖茶去臺灣高價兜售,也讓這兩款茶在臺灣火了一把。另一方面也會帶一些便宜到不行的普洱茶餅和茶磚,說出來不怕你笑,當時這些普洱茶餅和茶磚是用來塞船縫的,就怕把紫砂壺給磕壞了。
所以呢,雖然登臺的時候一個踉蹌,但普洱茶最終還是走上了臺灣茶界的舞臺。
‘不要給我機會,否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大概就是普洱茶對于臺灣的宣言,雖然首次登臺不是主角,就一跑龍?zhí)椎?,但卻恰逢時機,普洱茶完美的補足了臺灣烏龍茶的補足了臺灣烏龍茶的短板,首先普洱茶夠便宜,這就攻占了中低層階級市場,讓很多買不起高山烏龍茶的人也過足了茶癮。再者普洱茶不但便宜而且好用,可是喝慣了高山茶的臺灣人還是不能接受最初被稱為‘臭浦茶’的普洱。為了擴大利潤走私商會跟客戶說:普洱茶你不喝沒關系,因為普洱茶不是喝的,是用來養(yǎng)壺的,你看普洱茶泡出來的茶湯深紅濃稠,最適合養(yǎng)壺,一磚普洱熟茶的養(yǎng)壺效率可抵十幾斤高山茶,那是相當?shù)氖″X,而且養(yǎng)壺剩下的茶湯還可以澆花,普洱茶渣可以當花的肥料,當然你不買也沒關系,你買一把壺,我送了你10片茶........
當年普洱茶就是以這樣連蒙帶騙半賣半送的方式推廣開的。
所謂人上一百,各型各色,口味也是一樣,普洱茶對于臺灣茶來說,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不傷胃,許多常年喝臺灣茶的茶人就有了極佳的代替品,這些人中不乏專業(yè)茶人和社會精英,時間一長他們也從普洱茶中慢慢品出了門道,于是反饋走私商夾帶一些更高端的印記茶和號級茶到臺灣。并且在對比品飲和交流之間逐步累積起了普洱茶的品飲心得。
最后,不要忘記了,近年炒高普洱茶的商人很多也有來自于臺灣,投入金額之多,庫存儲備之大不可想象,是金子總是會發(fā)光,不好的東西不會有人來炒作的。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一句話,曾經(jīng)愛理不理的普洱茶,如今很多人都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