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茶問市。 明馮時可《滇行紀(jì)略》(16世紀(jì)下)載,“楚雄府城外石馬井水,無異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龍。特此中人不善焙制爾”。按: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茶,惠泉指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天池指明代江蘇蘇州的天池山產(chǎn)的名茶,伏龍是指浙江古會稽名茶之一種,亦稱臥龍。明·萬歷年間謝肇制《滇略》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tuán)之”。 明末(1639年)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記》載,“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以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茶味甚佳,焙而復(fù)爆,不免黝黑。”日記中還提及過順寧府時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云南府所產(chǎn)名茶--太華茶招待。 上述記載表明,普洱茶之名始見于明代;云南已有名茶出現(xiàn),焙制方法未秦完善;葉種茶樹須架梯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