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力透紙背”,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寫文章寫得深刻,不過它也從側(cè)面反應(yīng)出這種深刻的來之不易,多少帶著一點蠻力。
世事猶如鏡中花,水中月,多少人痛心于看不透,于是馬馬虎虎提出南柯王國或者黃粱美夢這樣的比喻,試圖籠統(tǒng)概之。而像王陽明那樣的哲學家,也曾對著竹子癡想了七天七夜,以為能夠格物致知,最終卻不得要領(lǐng)。
看不透,是對生活本身的迷茫和焦慮。然而更多時候,一句“看透了”,卻也不是值得歌頌的大徹大悟。
無論是看透一個人,還是看透一件事,一句“看透了”,都多少帶著一點沮喪,一點不耐煩,以至于死心。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把生活看透了,縱你是多愁多病身,娶了那傾國傾城貌,也終有一天會年老色衰,青春不再,借用張愛玲的話來說,連窗前半凋半謝的白玉蘭,遠遠看來也不過像是該洗的手帕,更何況那白月光和飯粘子,紅砂痣和蚊子血。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把命運看透了,你蓋的高樓大廈終將殘垣斷壁,你干的經(jīng)天緯地終將天崩地裂。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即便千秋功業(yè)一切如故,和你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把歲月看透,你經(jīng)的跌宕起伏終將歸塵入土;把人生看透,你所有的幸福都是長著翅膀的蝴蝶,隨時都可能飛到九霄云外……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凡事若看得太透,就乏了謀事的動力,亦缺了行事的決心,更少了樂事的情趣。
宋徽宗趙佶喜愛書畫,而且還開設(shè)了畫學,親自授課。有一回他組織考試,擬了一個題目,叫做“深山藏古寺”。
依著題目,考生們有的在山腰間畫座古廟,有的把古廟畫在叢林深處,只露出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墻斷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畫,連連搖頭,直到其中一幅脫穎而出。
原來,那幅畫中是滿目的崇山峻嶺,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有個老態(tài)龍鐘的和尚,正彎腰舀水,令人立刻意會到附近有座破敗的古廟,對“深山藏古寺”這個題目來說,可謂難得的筆意俱全。
畫家的高明,在于留白不留意,混沌更美;書家的高明,在于斷筆不斷意,流連更美;商家的高明,在于做透不說透,突破更美。而我們端起一杯茶的時候,其實也是如此。——茶家的高明,便在于苦口不苦意,余味更美。
所以說,與其用著蠻力,帶著沮喪把事看透,不若安安心心坐下來把茶喝透。
時光新煮雨,悠然一壺茶,待你喝到苦盡甘來,心領(lǐng)神會,無須說透,便可得其中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