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短額負蝗
學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
類屬:直翅目,尖蝗科
目錄
1. 相關(guān)圖片
2. 分布與危害
3. 形態(tài)特征
4. 發(fā)生規(guī)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藥械
相關(guān)圖片 分布與危害 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sinensisbolivar,又稱尖頭蚱蜢、中華負蝗。屬直翅目,尖蝗科。目前在我國分布很廣,除為害雞冠花外,還為害菊花、茉莉、美人蕉、牽?;ā⒁淮缂t、鳳仙花、唐菖蒲、金盞菊、翠菊、百日菊、扶桑、八角金盤、佛手、月季、薔薇、凌霄、黃楊、鳶尾等花卉及草坪。
以成幼蟲取食葉片為害,造成葉片缺刻和孔洞現(xiàn)象,嚴重時在短時間內(nèi)將葉片食光,僅留枝干和葉柄。影響植株生長發(fā)育。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21-31毫米,體形瘦長,淡綠至褐色和淺黃色,并雜有黑色小斑。頭部錐形,向前突出,先端伸出一對觸角。后足發(fā)達為跳躍足。前翅綠色,后翅基部為紅色。
卵:乳白色,弧形,卵塊外有黃褐色分泌物封固。
若蟲:體似成蟲,初為淡綠色,雜有白點。復眼黃色。前、中足有紫紅色斑點,只有翅芽,俗稱為跳蝻。 發(fā)生規(guī)律 該蟲年生2代,東北、華北地區(qū)1年發(fā)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卵孵化,初孵若蟲群集在葉片上,先食葉肉,使葉片呈網(wǎng)狀。5月中旬-6月上旬若蟲盛孵,食害草花。7月上旬第一代成蟲開始產(chǎn)卵。雄成蟲在雌蟲背上交尾與爬行,故稱之為“負蝗”。一般將卵產(chǎn)于向陽的較硬的土層中,卵呈塊狀,每塊卵有10多粒至20多粒。卵塊外有黃褐色分泌物封著。第二代若蟲7月下旬開始孵化,8月上、中旬為孵化盛期,9月中、下旬-10月上旬第二代成蟲開始產(chǎn)卵,盛期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以卵越冬。若蟲初孵時有群集性,2齡以后分散為害。 防治方法 (1)可進行人工捕殺初齡幼蟲。
(2)化學防治幼蟲盛孵期可噴霧10%大功臣4000倍液、或5%銳勁特懸浮劑2000倍液噴霧,傍晚噴霧為佳。 防治藥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