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普洱茶泡沫破滅,但一些概念到現(xiàn)在依然流行。
尤其是“古樹”、“純料”等概念,哪些標榜自己具備“古樹”“純料”特點的茶,往往都要數(shù)千上萬一餅,遠遠高于大益這樣大廠商的普通餅茶。
不用仔細計算古樹的價值,也不用周密考慮是否有“純料”茶,稍微講講邏輯,就知道里面有什么矛盾。
一、炒作古樹主要是炒作其奇缺性,那古樹到底有多少?
譚英佩的書《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寫道:
哀牢山、無量山、邦馬山生長著大量樹齡在兩千年以上的古茶樹,瀾滄江、怒江兩岸分布著十多萬畝人工栽培的古茶山、古茶園。
云南人工種茶的歷史非常久,存在兩三千年人工種植的古茶樹。到明清,政府主導(dǎo)、民間參與的墾荒種茶規(guī)模很大。大喬木茶樹壽命很長,一代一代積累,幾百年樹齡的茶樹極為普遍。
所以,古樹茶不具備奇缺性。
二、有“純料茶”嗎?
“純料茶”嚴格來說是同一棵樹的鮮葉采制。寬一點來說,可以是同一片茶園,同一個寨子茶樹采制。
但是大品牌廠商都要從各地進鮮葉、毛茶,即使能標注出大概是哪個地方出產(chǎn),但絕不會標出是同一棵茶樹。純料茶不具備規(guī)模生產(chǎn)、標準化生產(chǎn)的可能性。
大廠商難以做到,所以聲稱是“純料茶”大多是小廠商、中間商、私人作坊等。
這樣的茶,別說能否保證是“純料”,就算是最基本的“生產(chǎn)許可”、“質(zhì)量標準”都很少具備。
好茶,首先必須是干凈的茶。
其次是口感。
從科學(xué)角度來看古樹茶以及臺地茶(臺地茶是指新種植的、密植高產(chǎn)的現(xiàn)代茶園產(chǎn)出的茶葉,通常樹齡較短,品種較新),它們的口感確實有區(qū)別,但不能簡單來說哪個更好。
古樹茶高大,很多芽頭和葉子被擋住了,所以它吸收的光一般是短波,合成的氨基酸就比臺地茶多。因此口感比較鮮爽、甜潤、順滑,香氣也高揚一些。
臺地茶受到陽光更充分,吸收長波光比較多,合成茶多酚物質(zhì)多,口感濃烈有苦澀。
普洱生茶中的茶多酚會和氧氣反應(yīng),形成醇厚的口感與亮麗的顏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存放得當(dāng),臺地茶也能轉(zhuǎn)化出醇厚的味道,苦澀度會降低。事實上市場上的生茶標桿“大益7542”與熟茶標桿“大益7572”從來不會標榜自己是古樹。
如果從保健角度來看,臺地茶又優(yōu)于大樹茶??酀奈镔|(zhì)是酯型兒茶素,具備抗氧化、消炎作用。
喝茶要拋開各種聽來的概念,專注于茶葉本身(是否干凈)以及茶湯本身(是否合自己口味),才可能避免走彎路,花冤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