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國的茶文化,還是日本的茶道,禪與茶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相互輝映的,更有“茶禪一味”的說法。那么,禪與茶究竟是怎樣一種關(guān)系,茶博會下面就跟大家談談禪與茶的不解之緣。
禪茶文化的內(nèi)涵在于一個雅字,根深蒂固地成為禪文化的代名詞。禪與茶的文化,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佛教秉持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重視坐禪、修行、息心靜坐,認為能凈化人的內(nèi)心。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jié)合;所謂“茶禪一味”,其實就告訴世人,要通過茶去領(lǐng)悟禪的定義。
寺院僧人自出家后,會遵守佛教教規(guī),抑欲忌葷,靜心修座,以此來體悟大道。坐禪時,座前的一碗茶能提神解渴,能助他們在坐禪時精神集中。茶中的微苦帶甜、清淡潔凈,適合佛教的人生態(tài)度,長期飲用可以使人品性寂靜,人心平靜。
在僧人的眼中,茶并非只是一碗普通的茶,也并不簡單地作為解渴的飲品,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層面,是對本性真心的自悟。茶成為了無可替代的飲品,所以寺院僧人多愛茶、嗜茶。加上與僧人之性相通,久而久之,便與僧人解下不解之緣。
從古時開始,寺院對茶道的儀式就很有研究。寺院會設有專門的“茶堂”,供僧人討論教義、品茶之用;還設有“茶鼓”,召集僧人前往茶堂;還會有專門的人負責煮茶、獻茶等。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大多數(shù)會自己種茶、制茶。
其實許多對茶有深度研究的大師,大多數(shù)與佛教有很多淵源。比如唐代的茶圣陸羽,他從小在寺院長大,并在寺院時就已嗜茶并且精于茶道。
當年,撫養(yǎng)陸羽的僧人智積大師因烹茶而聞名,被唐代宗招進宮中。當然時間久了也會懷念舊味道。想再喝上陸羽泡的茶,于是陸羽進宮,在沒有見面的情況下,陸羽自己烹了一壺茶,隨著茶香的散發(fā),不遠處的智積大師驚呼道:徒兒來了!
可見,陸羽與智積大師,在長期如禪般的感悟后,兩人達到了以茶通心的禪境。之后陸羽所攢寫的《茶經(jīng)》就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以茶為主的書,為茶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茶自古以來總能與對人生的悟道相提并論,茶入口中,先苦再得其甘。禪與茶形影相隨,這一片小小的茶葉,承載著人間佛教和社會的文明,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禪文化和茶文化,并使禪茶融為一體。
“禪茶”不僅僅是指從坐禪之后的飲茶,若是能從精神層次影響人,那時候開始禪味是無時無處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