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冠山村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們也說:小時候聽大人們講葉家壩和大石頭村侎俐人住過,濮滿人也住過,小門坎勐片河谷過去有傣族寨子,清朝咸豐年間紅白旗亂(杜文秀起義)傣族和濮滿人遷走了。大石頭村一帶地勢低,離勐片壩子和勐令壩子都很近,勐片壩和勐令壩在明代麓川叛亂和清代杜文秀起義時都發(fā)生過大的拉鋸戰(zhàn),歷史上大石頭村沒有海拔1900米高的風冠山村安寧,山下壩子易遭戰(zhàn)亂,匪盜多難有長久太平,這個民族遷走那個民族遷來。
大石頭村也稱大石頭村民小組,轄屬地盤較大,10多千米長的羊山河都在其屬區(qū)內(nèi)。羊山河流域積藏著很深的歷史,有許多重要的史頁還沒人去整理過,從大石頭村順著大路往前走2千米在一個叫中埡地的山包上有一片樹木,這片樹木透露著遠古的信息,樹林里還保存著上百座無碑文的墳,村民們告訴我,這些墳不知是什么年代埋的,只知道叫俐墳。
因前些年修建通往羊山瀑布的公路,保俐的墳山被挖掉了一大半。在村民的帶領(lǐng)下,我曾親自進樹林里去看過那一片侏俐墳,現(xiàn)在仍能看出墳堆的還有100多座,墳建的式樣都一樣只是有大有小,墳頭都是三塊石片搭成一個方框,方框里邊還有一塊碑片石,但碑片石上沒有任何文字,樹林里的這片墳地,前面兩排墳比較大,墳片石搭成的墳框高和寬都有米,三塊石片很厚,石片間搭得很嚴。
后邊的幾排墳石片要小一些,最小的三片石墳僅有一本雜志書那么大,墳地邊有殘存的石埂,估計過去墳地有石頭圍成的擋墻,前面兩排大墳的墳前修有較寬的通道,通道上還鋪有石板、石條、石塊,離第一排大墳不遠有棵大樹,大樹下還放著一個石香臼從墳的體積、面積和修的質(zhì)量來看,前面兩排葬的估計是地位比較高的人。
這片侏俐墳山上方的大山巖叫山茶花嶺,山茶花嶺冬春季節(jié)開滿野山茶花,非常好看,山茶花嶺旁邊就是羊山大瀑布,從侏俐墳山到羊山大瀑布走小路只有半小時的路程岔河村委會的人誰也說不出這片侏俐墳有多少年,蒙化人遷來岔河至少已有300年,蒙化人也不知這片墳由的年代,這片墳山的時間不會少于500年。從南詔國時期至明朝末年,無量山的侎俐人、倮倮人一直實行火葬骨灰裝入陶罐埋于地下,明代以前無量山山區(qū)漢人遷來的還非常少,少數(shù)民族的墳上都沒有文字。本內(nèi)容來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無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