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石來自于禪道,為了在長久聽禪中抵制饑餓,肚子抱石一塊,稱為“懷石”。
小小的石頭也不能長久的保持體溫,小而精致這個看似“缺點”的符號也正是懷石料理的正解——不能充饑,知味便好。
后來就有了給聽禪僧人的茶點,再后來有了最負盛名的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可以說是茶道文化的延伸。
在利休時代,茶會時飲濃茶之前,主人招待客人的料理。
茶會時的進餐單記一個“會”字。到了江戶時代,伴隨著茶道的理論化,與禪宗的“溫石”相通的“懷石”二字代替了“會”。
由于懷石料理十分注重新鮮,所以在客人點完菜后方開始制作料理。
因此,懷石料理并非一氣上完所有菜,而是配合客人的食用速度出菜。一般兩道菜之間的間隔為五到十分鐘。
不少人認為,要品嘗真正的日本傳統(tǒng)美味,只有到京都的老店內(nèi),一邊觀賞美麗的庭院,一邊飲茶,享用懷石料理,才稱得上地道。
這里面琢磨一下很有意思,最后的美食在開始,是與抵制饑餓相關(guān)。
懷石料理從提供聽禪茶點開始,發(fā)揮取材為先的特長,更是把貼近自然卻同時享受人間美食的本領(lǐng)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
烹飪的工具中,各種食材的選用最有意思,鐵板類的一般會墊以植物的葉子。
各種裝盛工具也件件是陶制工藝品,非常樸素簡約,一般都是粗笨卻溫和的弧線,在手上有厚重和踏實的感覺。
環(huán)境也真如同聽禪,一如餐具般的深色樸素裝修,沒有一點華麗之處,燈光也同樣低調(diào)到合適。
最有意思的是,懷石的正餐一套下來,仍然忘不了饑餓中聽禪的初衷,所以會在七八分飽,不會太飽。這樣才可以“神清氣爽”吧。
這些細致的環(huán)節(jié),更能會意到禪意含蓄與幽寂的心情,在同食材的相聚中,凈化心靈,“不以香氣誘人,更以神思為境”。
寒冬臘月時節(jié),心若納虛,輕推料理亭的門,同主人一起品嘗的一方天地的清凈歡喜,再品一杯清茗,或許,這就是懷石的最高美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