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勺中,懂茶的人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癮君子的模樣,低眉貼首,深深一嗅,頃刻間身心俱潤,心曠神怡,謂之“干香”。
待把茶用沸水快速洗過一遍,茶香初醒,撲面而來,此時用手輕輕扇動,恍若置身山野,喜不自禁,謂之“濕香”。茶湯初成,茶香裊裊,手持一盞,不敢冒昧,還是要恭敬地低下頭去,輕嗅這樣的活色生香,才算行足了茶禮。
真正的愛茶者,不僅會品茶,更擅長聞茶。
據(jù)說清朝末年,武夷山有位才子名叫蔣蘅,極善品茶。有一年初夏,武夷山蟠龍巖巖主發(fā)現(xiàn)了一款蟠龍巖茶,請蔣蘅和眾位巖主前來品鑒,眾人邊飲邊說,議論紛紛。
只有蔣蘅謹(jǐn)慎地端起茶盞,輕輕一嗅,竟聞到一股巖香撲鼻而來,啜飲一口,才覺滋味醇冽,別有洞天,便脫口而出:“此茶有明顯的肉桂香味,而且?guī)в腥槲?,香氣釅郁?rdquo;
蟠龍巖主答道:“先生果然名不虛傳,真乃識茶如神也!”原來,這茶正是以肉桂良種茶樹鮮葉,用武夷巖茶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烏龍茶。
蔣蘅年紀(jì)輕輕,卻懂得聞茶的妙處,可見獨具慧根,高人一等。
“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一生嗜茶如命。有一回他東渡滄海,路過普陀山,忽然聞到陣陣清香,于是系舟上岸,看到了一個正在煮茶的老僧。
普陀佛茶出自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頂山,山上土地歸寺廟所有,茶葉又為僧侶采制,并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名"佛茶",一般非有緣人不得一見。汪士慎大喜過望,與老僧一起品茶,游玩數(shù)日。
可惜汪士慎晚年失明,不再能夠游山玩水,于是他作詩《小白華山茗》紀(jì)念這份珍貴的回憶。
詩中稱贊老僧的茶“滿碗輕花別有春,津津舌本涼芬起”之后,忽然筆鋒一轉(zhuǎn),回歸現(xiàn)實,“齒搖發(fā)白不復(fù)去,草堂寂寞飄茶香”。
物是人非,茶香依舊,令人幾多感慨。原來,少年的風(fēng)流,老年的沉郁,在聞茶的人那里,終究會穿越千山萬水,遙相呼應(yīng)。
心有猛虎,細嗅茶香,這淡淡茶香,留給我們的,不僅一種記憶,更是一種難舍的情愫。
所有愛茶的人,都應(yīng)該學(xué)會聞茶。在如夢似幻的茶香里,完成人與茶的精神交流,如此,才算真正識得一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