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怡人的節(jié)氣伴隨著較多的雨水,總給人秋高氣爽的通透感。宜人的秋季各地普遍雨水紛紛,空氣潮濕。對于珍藏在家中的茶葉,那些停留在時空中看不見的過多水分威脅著它們的“安全”。
茶葉最怕受潮。濕度過大、水汽過足,都可能讓易吸附水分的茶葉變質發(fā)霉。受潮的茶葉,品飲起來不但口感泛酸、茶湯失去厚度、茶變得不耐泡;重要的是,受潮霉變后,沖泡出的茶水極大可能含有黃曲霉素等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
適宜的溫濕度,才能保證茶的完好:
按照業(yè)內通說和主流儲存方式,茶葉最宜置于密封且透氣的茶葉罐中。這樣一來能防潮,再有則是可以便于茶葉自然發(fā)酵。其實,對于剛入坑的茶友來說,茶葉罐過大不適合擺放,過小又顯得容量不足,一些基本的保存方式即可解決口糧茶的日常存放問題。
其一,可以直接使用簡易的塑封袋,一來便于拆取,二來便于攜帶。對于許多茶蟲而言,隨身帶片茶興許更顯資深和老練;
其二,紙筒或紙盒,對于短時間內就要沖泡的茶葉,無需另行購置隨身茶葉罐。一個小的牙簽盒或者小紙袋足夠應付,同時也易于找到;
其三,用干燥的水杯存放,鑒于水杯自帶的密封性,用來應付那些少量的茶葉存放也不失為一種方式。
對喝茶的人來說,或許多講究一些實質少追求一些浮夸才更有意義。對他們來說,雨不可怕,只要放茶的地方淋不到就好;濕度同樣不可怕,只要控制得當就好;溫度同樣不可怕,只要不過熱過冷就好。
最后,小編也放出一點干貨,講講在那些存茶的數據指標:
濕度—別告訴我太干太濕,超過65%就得注意了
溫度—別說太冷太熱,人受得了,茶也當然,還是18-26℃最佳(都是為了發(fā)酵)
淋雨—這個就不要逗我了
綠茶—直接進冰箱,過仨月一般都會失掉鮮味;不進,您可以試試能放多久
黃茶—喝得少,誰有誰知道
紅茶—同普洱
普洱—同黑茶
黑茶—同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