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咖啡背后代表著什么?
在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咖啡逐漸風靡全球,被全世界各地的人民共享。在中國的很多城市中,我們經??梢砸姷娇Х瑞^??Х茸钤绨l(fā)現(xiàn)于非洲,盛行于歐美,成為了歐美文化的代表。在中國也有一種飲品——茶。
茶樹最早種植于中國,茶葉后來成為中國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兩者發(fā)源地雖然不同,但如今都作為一種飲品,風行世界,成為各地飲食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同為飲品,但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卻不同。下面我們就從茶與咖啡的發(fā)展來探索其所代表的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一、 茶與咖啡前世今生
1.茶文化的發(fā)展
茶在中國最早被發(fā)現(xiàn)、被利用,后來逐漸發(fā)展形成茶文化。
在陸羽的《茶經· 六之飲》中就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
在茶圣的于是后世的人就認為,茶最早被神農氏所發(fā)現(xiàn)。但是神農氏并非真實存在的人物,而是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神農氏發(fā)現(xiàn)茶的觀點也就不足為信了。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認為茶樹原產地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由于交通阻塞,山高路遠,戰(zhàn)國以前還沒有將茶樹傳播到中原地區(qū)的條件。根據《中國風俗史》記載,早在殷周茶就由藥用轉變?yōu)槿粘娚斫◇w的飲品。
秦統(tǒng)一以后,交通的便利加速了茶的傳播。茶開始走出巴蜀,傳播到中原以及更廣大的地區(qū)。西漢成帝時期,宮廷“進茶”成為禮制。而茶葉是一種經濟作物,最早在東晉中期開始作為商品向海外傳播。西晉以前,這時飲茶還是少數人的專屬,由王室獨享。但是西晉時,茶已經遍及一般的官宦之家。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茶樹種植規(guī)模擴大,使茶成為常見的待客之物。
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飲茶不再僅僅為了解渴和提神醒腦,還是招待貴客的飲品,有時還出現(xiàn)在祭祀中,這表明茶文化已經出現(xiàn)雛形。這一時期以茶待客、用于祭祀,說明茶還是比較珍貴的東西。西晉以后,北方一直處于割據、戰(zhàn)亂、動蕩中,少數民族政權林立,甚至有一些少數民族不待見茶飲。
唐代,茶文化開始正式形成,茶文化發(fā)展出豐富的內涵。唐初,百業(yè)待興,飲茶的人很少,但是唐朝中期,茶葉開始興盛,茶文化發(fā)展起來。就連關西、山東等較為偏遠的村落也都要飲茶,飲茶之風盛行全國,而茶葉貿易也隨之發(fā)展起來。這一時期茶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文人墨客的推崇,也離不開佛教的推廣和政府的扶持。
這時候,飲茶的方式趨向精細化,細煎慢品,由“飲”轉為“品”,這是形成高雅的中國茶文化的條件。飲茶方式的變化伴隨著茶文化、茶精神的產生。茶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解渴、飲用的生理需求,還能夠通過賦予在茶上的精神、文化,滿足人們的精神享受。品茶活動逐漸豐富,有茶會、茶宴、茶禮等形式,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到了宋代,不僅茶葉的種類豐富、品茶形式有所變化,茶葉種類上出現(xiàn)綠茶、黑茶、白茶、烏龍茶以及花茶等,品茶形式上以散條茶代替茶餅,以沸水沖泡代替磨煎法,而且與品茶有關的詩詞、理論大量出現(xiàn)。
中國的佛道儒思想中,儒家強調中庸、仁愛和諧,以茶養(yǎng)廉;道家倡導自然、清靜,以茶求靜;佛學講求禪修、悟道,以茶助禪。茶文化正是由中國儒道佛思想所塑造,淡泊、自然是茶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體現(xiàn)了中國的美學。中國的茶文化中,茶道是其靈魂,茶道要求通過品茶來體悟人生,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
2.咖啡文化的來龍去脈
如今,咖啡在中國也是十分受人推崇的一種飲品。咖啡是由咖啡豆經過加工制作,咖啡豆是咖啡樹的果實。目前已知的咖啡樹生產地最早在埃塞俄比亞的卡發(fā)?。╧affa)。和茶一樣,咖啡一開始并不是作為一種飲品,通常用作藥用。阿拉伯人得到咖啡豆后,他們最早把咖啡豆曬干熬煮,拿來煮出的咖啡汁液當做有助于消化的藥飲。在作為胃藥飲用中,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咖啡的另外一種作用——提神醒腦。
茶葉的推廣和佛教有關,為了在坐禪的時候提神,寺院當中常常種有茶樹。而咖啡能夠得到推廣也和宗教分不開。阿拉伯地區(qū)信仰伊斯蘭教,其圣經中嚴禁教徒飲酒,教徒們在禁酒令之下,改喝具有提神醒腦功效的咖啡。十五世紀,埃及、敘利亞等國的教徒前往圣地麥加朝圣,便將該地的咖啡帶回居住地,這就使咖啡逐漸從阿拉伯局部地區(qū)推廣更大的區(qū)域。
咖啡傳入歐洲大陸要更晚一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地跨歐亞非,位于東西文明的交匯處勢力盛極一時,向外擴張的勢頭很猛,在擴張過程中,不僅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也把咖啡帶到了歐洲大陸。
奧斯曼帝國西征歐洲大陸時,為了滿足嗜飲咖啡的將士們的需求,帶了許多咖啡豆。在大軍撤退之后,大批補給品被留在了歐洲大陸,其中就包括咖啡。維也納和巴黎的人們利用從土耳其人那里學來的烹制手法,烹制了咖啡豆,并逐漸發(fā)展出璀璨獨特的咖啡文化。
咖啡傳入歐洲的時間正處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結束了沉悶的神學思想后,咖啡隨著以人為本、鼓勵享受現(xiàn)世生活的人文主義精神傳播開來。而在咖啡館慢慢悠悠地飲用咖啡,成為歐洲非常流行的生活方式。1554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出現(xiàn)第一家咖啡館——卡內斯咖啡屋,有識之士在這里高談闊論,討論最新潮的思想,使得這個咖啡屋獲得了“智慧的學院”的美譽。
威尼斯商人敏銳的商業(yè)嗅覺,讓他們察覺到咖啡將為他們帶來巨大的利潤,他們開始進行咖啡豆進口貿易,并開設歐洲第一家咖啡館。隨后,咖啡館在歐洲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筍。17世紀中后期,倫敦人非常熱衷于在咖啡館聚會,并在咖啡桌上溝通交流,討論政事,還有在咖啡館學習或者進行商業(yè)貿易的人。巴黎也是如此,一些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思想家經常留連咖啡館,比如說盧梭、伏爾泰、羅伯斯庇爾、馬拉。歐洲是北美的文化母國,歐洲的咖啡文化被復制到了美洲,北美的政治家、商人經常聚會在咖啡館里,這里的政治氛圍濃厚,咖啡館還成為了美洲策劃革命的根據地。
二、從茶與咖啡看中西文化差距
1. 茶與咖啡文化差異體現(xiàn)
透過茶和咖啡這兩樣東西方日常生活常見代表性飲品,探究其來源、傳播、飲用方式、文化內涵,展現(xiàn)了中西思維的差異。
透過“茶”字,“人在草木中”,我們可以看到茶是人與自然的連接,茶作為媒介,幫助人回歸自然,堅守本心,達到天人合一,進而開悟的過程。中國茶道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茶道也追求儒家高雅的君子品格,追求道家淡泊歸樸的自由精神,以及禪宗禪茶一味的悟道方式。中國茶道承載中國傳統(tǒng)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
西方的咖啡文化則更多透過咖啡館體現(xiàn)出來,咖啡館作為一個集飲食、沙龍、表演等功能于一身的場所,提供了一個討論時事、發(fā)表見解、可供交流的傳播性公共空間,促使個性解放、自由、平等等新思潮得到傳播。
因此,咖啡文化追求個體生命的張揚,追求自由、平等,帶有極強的政治色彩。與此不同,中國的茶館往往只是一種商業(yè)形式,而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只有作家老舍《茶館》中“莫談國事”所帶來的壓抑感。
2.茶文化與咖啡文化差異原因
茶和咖啡同為飲品,雖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是也有差異。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咖啡文化所追求的個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精神,而為中國儒釋道思想所浸染的茶文化,強調的是中庸、自然、淡泊、悟道。而造成兩者這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東西方思維的差異,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氛圍必然產生不一樣的思維模式。一般來說,東方文化以中國為代表,西方文化以歐美為代表,而其源頭是古代希臘和羅馬。
3.東西方思維差異
首先,中國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或者說一元性思維。中國本土產生的儒家、道家思想中都在追求一種整體性,例如追求“天人合一”,將天、地、人置于整體之中,用辯證法認識多樣性與對立面,使其達到統(tǒng)一、和諧。西方則是二元性思維,強調對立性,并以這樣的思維提出了對立的概念: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靈魂與肉體、現(xiàn)象與本質、偶然與必然等,強調分殊和差異。
其次,東方強調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肯定事物及實踐過程和意義內涵,例如中國哲學中,“道生萬物”,由“道”衍生的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渾然一體的整體,并且處于一種運動不息的狀態(tài)。這樣的一種世界觀,使中國文化注重過程性,強調過程和變化,在變化和發(fā)展中的事物也在變化。同時也認為“道”生萬物,但其玄妙卻不可言,不過分探究構成世界萬物的秩序的原因。
而西方則更注重追求事物確定的本質及其相關知識,致力于探究構成世界世界秩序的根源,認為宇宙由唯一的、不變的、永恒的、終極的動因所決定。因此,在這樣思維的影響下,西方的哲學總是不斷追問事物的本質,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催生了西方特有的理性主義精神刺激了概念、判斷和推理三段論邏輯形式的成熟,并使之成為一種科學研究的理性精神和思維方式。
最后,中國傳統(tǒng)思維是一種悟性思維,更注重直覺、體驗、領悟,強調向內省悟,保持內心的清凈和安寧,以把握外界萬物的真諦。而西方傳統(tǒng)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更注重邏輯性、客觀性、抽象性和分析性。用邏輯分析對外部世界進行探索,在論證和推演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比較典型的有歸納法、演繹法、數理邏輯、辯證邏輯等等。
三、整體性與二元性:如何取舍?
在對待人和自然的關系上,由于西方思維二元性的影響,人與自然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這就導致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將自然作為外在于人的東西,人是認識、利用、征服自然的主體,而自然是被認識、征服和利用的對象。在這樣的觀念的影響下,人類破壞自己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尤其是自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以歐美為主導的國家對自然資源索取無度,破環(huán)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了十分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和生存危機。
而中國哲學追求“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在整體性思維的影響下,可以幫助人類回歸自然,堅守本心,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互利共生。
咖啡文化中最珍貴的部分,是其隱含著個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精神追求,而其中咖啡館為新思潮的傳播提供了可思考、交流的公共空間,蘊含了強有力的反抗精神。這樣的精神正是根植于于西方二元性思維中。
在對待東西方文化差異時,我們不妨取其精華,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茶葉的起源和傳播》史念書
《中國茶的起源學說研究》呂飛、趙亞男
《神農的傳說和茶的起源——<茶經·七之事>考辨之一》方健
《中西審美差異之比較》趙連元
《淺談禪與中國茶文化》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