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云南,最是叫人念想,想念那里的藍天白云,想念那里青山綠水,最最叫人惦念的仍然是藏諸深山的古樹茶。老友的邀約不期而至,總是叫人滿心歡喜。年年春天,攜同一眾愛茶友人,不遠千里奔赴彩云之南的西雙版納州,深入西雙版納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深處的古茶山尋源問茶。
西雙版納州的古茶山,以瀾滄江為界,分為江內(nèi)六大茶山與江外六大茶山。江內(nèi)六大茶山業(yè)內(nèi)習慣上稱之為古六大茶山,獨獨只有一個攸樂山,也喚作基諾山,歸屬于今景洪市管轄。另外的五座古茶山,全部都隸屬于勐臘縣的管轄。其中曼灑山、易武山統(tǒng)歸今易武轄區(qū),而今都算作是易武茶山。另外四座古茶山,包括莽枝山、革登山、倚邦山與蠻磚山,都歸于今象明鄉(xiāng)轄區(qū)之內(nèi)。
清代乾隆元年,尹繼善、靖道謨編纂的《云南通志》記載:“茶,產(chǎn)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蠻磚者味較勝。”依此而言,古六大茶山真真是實至名歸了。
從西雙版納州首府所在地景洪市驅(qū)車出發(fā),經(jīng)213國道過攸樂山至勐侖,出勐侖后沿著聯(lián)接象明彝族鄉(xiāng)和勐侖鎮(zhèn)的象侖公路可直達象明鄉(xiāng)。
歲月變遷,山河依舊,行政區(qū)劃卻時有調(diào)整。今時的蠻磚古茶山分屬于象明彝族鄉(xiāng)曼莊村委會、曼林村委會的管轄,它們統(tǒng)屬于文化地理意義上的蠻磚古茶山。伴隨今時今日普洱名山古樹茶小產(chǎn)區(qū)的勃興,蠻磚茶山也在悄無聲息的發(fā)生裂變,就如同位于高山上的曼林,相識已久的茶農(nóng)并不認同曼林屬于蠻磚古茶山,擲地有聲的宣稱:“曼林就是曼林!”倘若借用藝術(shù)的方法對古樹茶的風格進行劃分,曼莊茶的整體風格偏向于陽剛型,而曼林茶的整體風格更近陰柔型,濃烈也好,柔美也罷,究其內(nèi)質(zhì)都是尚好的名山古樹茶。
典籍的記載,悄悄將曼林的名字鐫刻在了心上,友人的寶愛,則顯于眉目言語之間。多年前,就曾收到兩位專事普洱茶生意的韓國友人親手做的2007年曼林古樹春茶,一開始并未放在心上,甚至許久都不曾動過念頭去打開喝一下,直到前幾年,無意間打開,才只喝了一口,當下頓時覺得懊惱不已,我這是錯過了多好的一款茶?。∮纱?,對曼林叢生向往之意,可惜的是,早幾年前,每每都與曼林古樹茶有緣無份,眼見從象侖公路通向曼林高山崎嶇坎坷的土路,再低頭看看我們自己驅(qū)乘的商務(wù)茶,唯有望山興嘆,一次次擦肩而過,始終未曾得以親眼目睹曼林古樹茶的真容。
心有所念,終有回響。經(jīng)由益木堂主王子富先生的帶領(lǐng)下,我們在2015年的11月下旬得以到訪曼林,至此之后,每年春季前往古六大茶山訪茶,曼林都是必定前往尋茶的去處。
又是一年春來到,夜宿象明彝族鄉(xiāng)的客棧,晨起早早的用罷早餐,即將要出發(fā)的前夕,開車的解偉濤注意到駕乘的現(xiàn)代越野車輪胎報警,于是調(diào)轉(zhuǎn)車頭先往象明街上的修理廠檢測,還好并無大礙,再次驅(qū)車上路。
導航顯示從象明街到曼林高山上的目的地將近28公里,時間卻要1個小時左右,行走云南古茶山,這已經(jīng)算是非常有效率了。從象明街出來向曼賽方向行駛十多公里,左轉(zhuǎn)上曼林的路口,一輛正在施工修路的挖掘機擋住了去路。同車的李換霞下車去詢問,一個套著工裝馬甲的年輕人回復說:“要一個小時之后才放行!”開車的解偉濤下車去同一位年長的施工人員商量了好一會兒,或許是看到我們來自外地,到這里實在是不太容易,終于點頭答應放我們過去。挖掘機讓開半幅道路,越野車左側(cè)緊貼著挖掘機,右側(cè)的輪胎壓著路肩勉強擠了過去。這已經(jīng)是非常幸運了。
曲折迂回的山路,道路逼仄狹窄,需要不斷的鳴笛示警,提醒對面駛來的車輛。從山腳到山頂,一直都在茂密的橡膠林中穿梭,這是愛茶人向來憂心的地方,總覺得早晚有一天,這漫山遍野都會被橡膠林覆蓋。還好一位當?shù)氐呐笥阎v:“海拔超過800米,橡膠樹就不怎么出膠了,也就沒人愿意去種了。”聞聽此言,讓人心下暗暗松了一口氣。茶人眼中最寶愛的自然是古茶樹,而在這巍峨的高山上,橡膠亦是當?shù)厝怂稣痰囊率乘凇C褚允碁樘?,作為來去匆匆的過客,我們無權(quán)指摘當?shù)厝说倪x擇,畢竟他們要在這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生活下去。
綠樹成蔭的山路上,地面有些潮濕,伴隨著海撥高度上升,窗外山谷間霧氣繚繞,許婧不斷的贊嘆:“太美了!”真正云海特別美的時候,卻是在秋季。去年秋天來曼林尋訪谷花茶,車輛扺近曼林的高山之顛,遠處的云海浮現(xiàn),燦爛的陽光,潔白的云朵,真正是美輪美奐,同行的大姐楊曉曼,將這美景盡都收入相機。
車到一個岔路口,停車向過往路人詢問得知:“左行是曼林,右行是高山。”時間尚早,我們便開車到高山村閑逛,正值茶季,村里少有年輕人在家,只有孩子們?nèi)宄扇河螒蛲嫠?。向孩子們詢問家長的去處,孩子們回答:“去茶園釆茶了。”然后就去一邊接著玩兒去了。
從高處俯瞰整個高山樹,象是一個扶貧村,大多數(shù)村民的房屋建筑修造的都一樣。門口貼的對聯(lián)都一樣,上聯(lián)“堅定信念跟黨走。”下聯(lián)“脫貧致富奔小康。”橫批“精準扶貧。”門口貼的扶貧明白卡也印證了我們的猜想。仔細一看,其中一條引人注意:種茶樹13畝,產(chǎn)量30公斤。這很有可能是新栽的小茶樹,尚未進入正式的盛產(chǎn)期,只是少少的試釆一點點的收獲。
繼續(xù)前往相熟的茶農(nóng)家里,正好遇上有人上山找他定茶,手里提著禮物,懷里還抱著一瓶茅臺酒。喝茶的時候聊起此事,相熟的茶農(nóng)笑著說:“這個茅臺酒喝不慣,還沒有我自己烤的苞谷酒好喝。”引來一片善意的笑聲。
與茶農(nóng)大哥閑話家常,獲知他們夫妻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大女兒大學畢業(yè)后嫁到了昭通,二女兒在勐臘上班,今年五月份小兒子也要大學畢業(yè)了。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背后的甘苦,只有為人父母者才知道。
四年前來曼林尋茶,曾經(jīng)見到一棵大茶樹,為他處所罕有,此后三年間卻再未見到過。于是將之前拍的照片拿給他看,他說:“不知道這棵樹還在不在,這幾年好幾棵大茶樹都死掉了。”這讓我心下為之一驚,雖然這么多年來了,也卻曾目睹古茶樹的腐朽衰亡,內(nèi)心深處還是希望它生命之樹長青。”茶農(nóng)大哥打過電話之后對我說:“樹還在!”這讓我心下松了口氣。
當我們提出讓他坐我們的車帶我們?nèi)タ创蟛铇涞臅r候,他擺擺手說:“不用,走路很近。”于是我們一行跟在他身后一同前往,穿過街道對過茶農(nóng)家的院庭,從小路一路步行往下走,十多分鐘之后,大茶樹再次出現(xiàn)我們的面前??吹竭@隔了整整三年,近在咫尺卻遍尋不見的古茶樹,讓人心生感慨。于是拉著大家一起,與大茶樹合影留念。茶農(nóng)大哥說:“今年頭春,這棵大茶樹上的鮮葉,賣到了400元一公斤,整棵樹上采下的鮮葉,籠共就做了不到一公斤干毛茶。”大茶樹的旁邊,還有兩棵茶樹,樹干已經(jīng)中空,眼見已經(jīng)進入暮年了,徒讓人多了一份惋惜之情。
茶農(nóng)大哥院子里的一棵樹上吊著一個鐵絲編的籠子,里面豢養(yǎng)著一棕胸竹雞,垂眉耷拉眼昏昏欲睡的模樣,一只蜘蛛落在了籠子上,竹雞瞬間伸出尖尖的喙將其啄食,然后猶覺不足的歪著腦袋向籠子上尋找獵物。“就像家雞一樣好養(yǎng),我已經(jīng)養(yǎng)了五六年了,可以活十多年呢!”茶農(nóng)大哥介紹說這竹雞神奇的地方在于可以預知天氣變化:“頭天好好的晴天,竹雞一叫,第二天肯定下雨。”這倒是十分有趣,相當于自家有了個寵物天氣預報員。
最近三年,每年春天到訪曼林,習慣性去茶園走上一走。春意在枝頭,鮮葉競萌發(fā)。曼林高山的茶園總計有四千畝之多,其中有兩千多畝的茶園分至農(nóng)戶,100多戶人家的曼林,每戶平均有20多畝茶園。余下的茶園分布在國有林里:“地是國家的,茶釆了歸茶農(nóng)。”曼林古茶園,隨處可見圍徑在50公分以上的大茶樹。抽樣測量,大多數(shù)屬于大葉種、特大葉種,新梢芽葉肥壯,模樣看上去煞是喜人。
今年的曼林頭春茶季已近尾聲了,茶農(nóng)大哥的愛人說:“前期下雨,氣溫高,茶樹一下子都發(fā)了,二十多個人一起去釆都釆不贏。”采茶的小工都是從山下的傣寨請來的,按天結(jié)算工錢,130元到160元一天,算上吃住,一天下來都合到200多元了。這一筆經(jīng)濟帳,茶農(nóng)算得清清楚楚。
在茶園里碰上有人釆茶,閑談得知,上了年紀的大姐,自稱是我們相熟茶農(nóng)的姐姐。象明的四座古茶山,地域面積廣闊,現(xiàn)代通訊條件的改善,人和人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每天象明五個村委會的支書通一下電話,當天茶葉的行情就清清楚。”茶農(nóng)大哥這樣告訴我。
傍晚時分,茶農(nóng)大嫂生火燒柴,準備開始炒茶。我注意到有兩口炒鍋,一盤灶燒煤氣,另一盤灶燒柴。茶農(nóng)大哥說:“燒煤氣的灶是政府挨家挨戶推廣,我們自己還是習慣燒柴,春茶一季我家就二百多公斤毛茶,也燒不了多少柴。”
大嫂燒柴,大哥炒茶,夫婦兩人配合默契。大哥笑著說:“燒火的是師傅,炒茶的是徒弟。”刷鍋、試溫、入鍋、炒茶,都是大哥一力完成。不時傳話大嫂:“加火”、“撤火”,手腳麻利的大嫂送柴入灶、抽柴出灶,一送一抽之間,溫度調(diào)節(jié)恰到好處。
曼林的茶向來受到廣東消費者的青睞,今年就有個老板來收了兩三噸干毛茶。本地勐海一家茶廠坐地設(shè)下初制所,每年的量在五六噸。只是大哥似乎不太喜歡他們的炒茶方法:“炒的太生了嘛!茶跟水果一樣,都是熟了才好吃!”
茶炒好了以后出鍋,薄攤在竹匾上攤晾,不時用雙手將其抖散開來,助其快速散熱,十多分鐘之后開始手工揉捻,團揉、抖散、理條,一個步驟都不可或缺。“我們茶農(nóng)做個茶不容易??!”大哥感嘆到。
一天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恍惚間覺得,這連續(xù)三年來春天訪茶曼林的情形如同就在昨天,只是轉(zhuǎn)眼就又是一年過去了。
憶起四年前的秋天,相約益木堂主王子富先生一起入山訪茶。王堂主親自上手泡茶,一圈兒人團團圍坐,靜享清福。柴火燒開的水,尚且?guī)е鵁熁饸庀?,讓人覺得熟悉又親切。
沸水沖瀹之下的曼林古樹茶,輕手泡快速出湯,淡綠透黃的茶湯,晶瑩透亮;香氣幽幽散發(fā)出來,沁人心脾;滋味入口清涼,有一種清爽的甜感,微微帶澀,回甘雋永,唇齒留香。
品飲曼林古樹普洱茶,總有一種強烈的氣息,一如云南這蒼茫巍峨的高山帶來的雄渾野性之美,而這就是普洱古樹茶獨具的山野氣韻。
我們置身這蒼茫大地雨林深處的古茶山上,山風拂過帶來絲絲清涼。舉目望向遠方,一輪日西沉,美好的一天又要過去了。
年復一年,行走茶山,親近自然,品味古茶。早晚迎接日出日落,夜晚邀陪疏星淡月。在這有缺憾的世間尋找剎那的完美,在這難以成就的人生中尋找點滴的收獲。這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