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以為紫荊就是那種開出一串串紫花的灌木,直到香港回歸,看到區(qū)旗上的那個分出5瓣來的紫荊花,怎么都覺得不是一種,下面讓小編為你指出它們的區(qū)別,不再當“花盲”。
紫荊和洋紫荊科屬區(qū)別 紫荊(學名:cercis chinensis),又名裸枝樹(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紫珠(本草拾遺),為豆科紫荊屬的植物。
洋紫荊(學名:bauhinia variegata)是一種豆科蘇木亞科羊蹄甲屬的有花植物,為一種落葉小喬木,俗稱蘭花木、印度櫻花、南洋櫻花、馬蹄豆、白花羊紫荊;港澳稱為宮粉羊蹄甲,臺灣稱為羊蹄甲。原產于中國南部、印度及馬來半島。洋紫荊于每年3月至5月落葉后開花,花有5枚粉紅色的花瓣,其中1枚有深紅色條紋。而不少人將此花與同屬屬的紅花羊蹄甲混淆,主要分別在于后者開花期不同,紅花羊蹄甲的開花期為秋天(11月前后)并且在開花時葉茂盛。
洋紫荊與紫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洋紫荊為豆科蘇木亞科羊蹄甲屬的有花植物,是兩種羊蹄甲[需要消歧義]花的混種,只能靠人工培植,與豆科紫荊屬的紫荊(redbud)為同科不同屬的,而且兩者外形也并無相似之處,論外觀品種都與紫荊花分別極大。
花、花芽、嫩葉及幼果可供食用入藥,根皮煎劑可治療消化不良。
洋紫荊經常與兩個同屬品種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和紅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混淆,詳見羊蹄甲屬#名稱混淆。
紫荊原產于中國,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隸屬于豆科紫荊屬,是一種灌木,多種植于傳統(tǒng)庭院。洋紫荊原產于中國南部,在印度等地區(qū)也有分布,隸屬于豆科云實亞科羊蹄甲屬,是一種落葉喬木,多作為華南地區(qū)的行道樹。
紫荊和洋紫荊葉片區(qū)別 紫荊葉紙質,近圓形或三角狀圓形,洋紫荊葉革質,呈腎形,羊蹄狀。下圖左邊為紫荊葉片,右圖為洋紫荊葉片,差別非常明顯。
紫荊和洋紫荊花朵區(qū)別 紫荊花為紫紅色或粉紅色,花朵很小,通常簇生于老枝和主干上,越是幼嫩的枝條上花越少,所以又被稱為滿條紅。洋紫荊傘狀花序或錐形花序,花朵貌似蘭花且有手掌那么大,花瓣五分,花色于紫荊相比稍淡。左圖為紫荊花,右圖為洋紫荊花。
紫荊和洋紫荊藥用價值區(qū)別 紫荊樹皮有清熱解毒,活血理氣,消腫的功效;紫荊花有清熱涼血,祛風解毒的作用;紫荊果實可以治療咳嗽,但其種子有毒;洋紫荊的花有消炎解毒的作用,根皮對消化不良有良好的緩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