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斑鰓金龜學名polyphyllagracilicornisblanch.別名:小云斑金龜、小云鰓金龜、褐須金龜子。鰓角金龜科melolonthidae
分布甘肅(甘肅東部、南部及中部地區(qū))、青海、陜西、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四川等?。▍^(qū))。
寄主植物楊、柳、華山松、油松、云杉、櫟等多種苗木及農作物。
危害情況成蟲不取食,主要是幼蟲造成為害,食性雜,為害多種農作物及果樹、林木的幼苗和地下部分。在整個生長期取食,常造成毀滅性為害,是苗圃中主要害蟲之一。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26~28毫米,體寬13毫米。長橢圓形,紅褐或茶褐色,有時呈深褐色。鞘翅褐色,密布不規(guī)則的白色或黃色云狀毛斑。頭小,暗褐色,表面有大刻點和皺紋,并密生淡褐色長纖毛。觸節(jié)10節(jié),雄蟲觸角鰓葉部由7節(jié)組成,長而大;雌蟲鰓葉較小,6節(jié)。足褐色,腿節(jié)被有褐色細毛;前足脛節(jié)外側雄蟲具1齒,雌蟲具3齒,末端均有兩個大而明顯的距,內側有細毛。
卵乳白色,橢圓形,長3.58毫米,寬2.27毫米。
幼蟲體長37~57毫米。頭寬7.9~8.5毫米,頭長5.6~6毫米,頭部前頂毛每側4~5根,后頂毛每側1根較長。腹部第1~7節(jié)的氣門板大小近于相等,第八節(jié)氣門板明顯較小,臀節(jié)腹面后部腹毛區(qū)鉤狀毛群中間的刺毛列,每列多由9~14根短錐狀刺毛組成,多數兩列刺毛平行,亦有兩列間刺毛尖端明顯靠近,相遇或交叉。刺毛列排列整齊無副列。
蛹橙黃色。長32毫米,寬15毫米。頭部小,向下彎曲。觸角雄蛹粗大,雌蛹細小。翅芽明顯。
生活習性在隴南地區(qū)二年一代,世代極不整齊,在活動期間,土內可見各齡幼蟲或蛹,但均以幼蟲越冬。3月中旬幼蟲全部進入為害階段,幼蟲共3齡。老熟幼蟲于5月中、下旬作土室化蛹,蛹期約30天。6月中、下旬成蟲羽化后,破土室而出,白天潛伏土下,黃昏尋偶交尾,活動頻繁,但不取食。雄蟲善飛翔,行動活躍,趨光性強。雌蟲行動遲緩,不善于飛翔,交尾后4~5天開始產卵,卵散產,每小洞產一粒,產卵入土深度不等,多為10~15厘米。卵期20~26天。
幼蟲垂直遷移與土溫升降有關,10厘米土溫高于8℃,幼蟲上升土表危害;10厘米土溫低于8℃,幼蟲下降越冬。危害期的垂直活動與灌溉等苗圃管理措施有關。幼蟲食性雜,取食各種作物、果樹苗木及林木幼苗地下部分,在分布區(qū)內常造成嚴重危害。
金龜子防治方法
(1)在苗圃地禁止施未腐熟的廄肥,及時清除雜草和適時灌水,破壞蠐螬適生環(huán)境,可減輕危害。
(2)當蠐螬在表土層活動時,適時翻土,隨即拾蟲;利用成蟲趨光性強的特點,羽化期用黑光燈誘殺。
(3)土壤處理播種前用3%呋喃丹顆粒劑或3%甲拌磷顆粒劑每畝15公斤進行土壤殺蟲處理。
(4)苗期蠐螬危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異柳磷、20%毒絲本400—600倍液,開溝或打孔灌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