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窩“老鼠會”,十人九個“托”,表面上的熱鬧只是演戲給圈外人看。
朋友在東莞辦廠,順帶開了一間小茶室。他開店的目的很單純,并不指望賣茶賺錢,而是完全出于“玩”的心態(tài):一來以茶會友,二來也方便日常洽談業(yè)務有個場地。
幾年前,有炒茶莊家建議他囤積某臨滄品牌的新茶,“打包票”一年升值10%,如果不“升值”就加價回收。朋友雖非茶圈中人,但對炒茶的套路還是略知一二,斷然不肯上當。身邊一位體制內(nèi)的茶友卻經(jīng)不起對方的花言巧語,砸了幾百萬進去。一年后,這位茶友滿懷期望地要求莊家兌現(xiàn)“升值”承諾,對方卻換了一副面孔,敷衍道,“你只管再放幾年看看,保證升值……”至于加價回收,那是影兒都沒有的事情。
如今,這個臨滄品牌早已在東莞銷聲匿跡,炒茶莊家的手又伸向了其它“熱門”品牌,換一茬韭菜接著收割。
以“升值”、“加價回收”為誘餌,是炒茶莊家們的慣用伎倆。能被他們忽悠到的,都是平時稱兄道弟的熟人、朋友。一批貨動輒數(shù)十萬、上百萬,朋友間出于信任,真金白銀跟著囤貨,甘心充當接盤俠,卻不知這些莊家毫無良心,只是把“朋友”當作壓榨的工具,宰割的對象,貨款一到賬便六親不認。圈外人跟莊家交朋友,無異于羊入虎口,自投羅網(wǎng)。賺錢是莊家們的事,你連湯都別想喝得著。
絕大多數(shù)品飲型茶友靠攏茶圈,無非是希望喝上一杯放心茶,只有極少數(shù)人會認為囤茶能賺快錢、賺大錢,這正是著了莊家的“道”,稀里糊涂成了炒茶“老鼠會”的一員。
識別這種伎倆并不困難。如果一個茶店老板今天做這個品牌,明天換那個品牌,口中所言皆為有關(guān)囤貨的創(chuàng)富故事,并有意無意慫恿你投資入伙,可斷定為炒茶“老鼠會”無疑。既然炒茶如此好賺,莊家會舍得把這么好的機會讓給你?要吃定你才是真的。
一窩“老鼠會”,十人九個“托”,表面上的熱鬧只是演戲給圈外人看。臨近歲尾,今年炒得最歡的品牌都成了笑話。莊家們急于甩掉有價無市的“燙手山芋”,慌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只想好好喝一杯茶的茶友們,應當遠離一切看似“熱鬧”的飲茶場景。專家站臺也好,大師推薦也罷,任何鼓吹囤貨、投資的游戲皆為收割韭菜,無一例外。
放眼茶界,這種依賴殺熟、坑朋友的炒茶罪惡游戲,早該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