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zhì)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提到茶的哲學,人們不會只想到唯美的精神。這個詞所傳達的,是我們整套融合倫理與宗教的天人觀:它要求衛(wèi)生,堅持潔凈;它在簡樸中見自在,無需排場鋪張;它幫我們的感知,界定了萬物彼此間的分際,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套修身養(yǎng)性的方圓規(guī)矩;它還代表著東方民主的真諦,因為不論原本貴賤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貴族。
只要就著象牙白瓷裝盛的琥珀茶湯,新加入的信徒們便可以一親孔子甘甜的靜默寡言、老子奇趣的轉(zhuǎn)折機鋒,以及釋迦牟尼本人的出世芬芳。
不過也夠奇怪的,到目前為止,東西方彼此差異的人心,卻是在茶碗中,才真正地相知相遇。各種屬于亞洲的禮儀典范,只有茶得到普世的尊敬。白人對于我們的宗教和倫理嗤之以鼻,卻對這顏色一點也不純白的飲料趨之若鶩。
下午茶已是西方現(xiàn)下重要的社交活動。從杯盤瓶罐清脆的碰撞聲,女主人殷勤溫柔的進茶聲,以及需要奶精砂糖否的日常問候中,都讓人明白對茶的禮拜,已經(jīng)無庸置疑地建立了。
參與茶會的賓客愿意將等在自身前方的未知命運,交給杯底茶葉呈現(xiàn)的晦澀圖形,而非理智與哲學來顯明,無疑宣誓了此情此景中,東方的精神才是至高無上。
茶的滋味品嘗起來,讓人無法不對它心向往之,而其層層展開、細致微妙的魅力,讓它對此愛慕也當之無愧。
西方幽默作家很早便知將茶的芬芳香氣,混入自己筆下的醍醐之味。它不似葡萄酒那般傲慢自大;不像咖啡那樣自顧自憐;更沒有可可那種假天真。
關于《茶之書》
這部書被譽為是茶道的“高山流水”。
百年來暢銷不衰,十幾種語言譯本。
岡倉天心在20世紀初旅英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相繼用英文寫下《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茶之書》,并稱為岡倉天心的“英文三部曲”。三部作品中,《茶之書》的影響最大,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并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
讀《茶之書》
一方面每每被岡倉天心那激情澎湃、一言以蔽之的滔天詩情深深感染,
一方面又不由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這是一位天才東方藝術(shù)家的“茶論”,
而恰恰是假借藝術(shù)的翅膀,“日本茶道”才得以在全球文化的天空得以展翅飛翔。
關于作者:
岡倉天心被譽為“明治奇才”的近代日本美術(shù)先驅(qū)、美術(shù)活動家、教育家、文藝理論家。 1863年生于神奈川縣橫濱的一個藩士家庭,幼名角三,后更名覺三,中年號天心。
岡倉天心是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是對日本近代文明有過重要貢獻的福澤諭吉認為日本應該“脫亞入歐”,而岡倉天心則提倡“現(xiàn)在正是東方的精神觀念深入西方的時候”,強調(diào)亞洲價值觀對世界進步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