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土象(xylinophorusmongolicusfaust)別名小丸瓢簞象甲、蒙古象鼻蟲、蒙古灰象甲,屬鞘翅目象甲科,分布在東北、內(nèi)蒙古、西北等省區(qū)。該蟲寄主植物廣泛,除為害桑樹外,還為害棉、亞麻、玉米、谷子、甜菜、蘋、檳、桃、櫻桃、棗、栗、核桃以及楊、豆、瓜等多種植物。
為害特點:成蟲取食桑樹幼苗子葉、嫩尖及生長點,苗未出土就常被吃光或成禿樁,造成缺苗斷壟,嚴(yán)重的整片苗地?zé)o苗。該蟲對嫁接成活的桑苗或即將出土幼樹的嫩芽為害甚重。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4.4-6.0mm,寬2.3-3.1mm,卵圓形,體灰色,密被灰黑褐色鱗片,鱗片在前胸形成相間的3條褐色、2條白色縱帶,內(nèi)肩和翅面上具白斑,頭部呈光亮的銅色,鞘翅上生l0縱列刻點。頭喙短扁,中間細(xì),觸角紅褐色膝狀,棒狀部長卵形,末端尖,前胸長大于寬,后緣有邊,兩側(cè)圓鼓,鞘翅明顯寬于前胸。
卵:長0.9mm,寬0.5mm,長橢圓形,初產(chǎn)時乳白色,24h變?yōu)榘岛谏?
幼蟲:體長6-9mm,體乳白色,無足;
蛹:裸蛹長5.5mm,乳黃色,復(fù)眼灰色。
發(fā)生規(guī)律:遼寧、山東、河南桑區(qū)兩年完成一代,以成蟲及幼蟲在土中越冬。遼寧4月中旬出土活動,在地面上或近地表的幼小桑苗及幼樹上取食,5月上旬產(chǎn)卵在土中,5月下旬出現(xiàn)新孵化幼蟲,在土中為害小根,9月底做土室越冬。山東則于3月下旬-4月上旬出土,4月中下旬交尾產(chǎn)卵至6月下旬。5月上旬新孵幼蟲始見,10月中下旬越冬,下一年春季繼續(xù)為害,6月下旬化蛹,7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羽化的成蟲不出土,在土室中越冬,直至第三年3-4月才出土為害。
防治方法:
(1)農(nóng)業(yè)防治:科學(xué)肥水管理,鏟除桑園雜草,及時修剪老枝殘枝,清除桑園落葉,增強樹勢,減少為害;在受害重的田塊四周挖封鎖溝,溝寬、深各40cm,內(nèi)放新鮮或腐敗的雜草誘集成蟲集中殺死。
(2)藥劑防治:成蟲為害期向幼樹上噴灑50%辛硫磷乳油13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200倍液、4.5%高效順反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48%樂斯本(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還可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細(xì)土l5-20kg拌成毒土,撒在桑苗四周。